古代真正的行軍打仗是怎樣的?為什麼行軍不能繞過關隘?
《三國演義》電視劇里,最讓人感到過癮的戰爭場面是什麼?
當然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張翼德當陽橋一聲吼,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啦!
英雄匹馬單槍,於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簡直太爽了!
但今天,我得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因為真實的古代戰爭,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裡,都跟這些浪漫的英雄主義,沒半毛錢關係。
恐怖的「輔兵大隊」
真正的古代戰爭,核心就只有一個字:熬。
熬什麼?熬路途,熬天氣,熬糧食,熬那些數不清、理還亂的雞零狗碎。
古代的戰爭,打的是後勤,拼的是物流。
大多數人都以為將領們乾的活,是韓信、白起那種,在營帳里運籌帷幄。
其實,在大部分時間裡,將領們天天操心的是:今天的士兵們能不能準時吃到飯、車軲轆壞了有沒有備用的、晚上營地廁所挖哪兒等等,這種破事。
咱們,就以一場從西安到洛陽的「百里級」行軍為例。
看看這區區幾百里路,一支精銳大軍究竟該怎麼行軍。
咱們,先說人數。
古代打仗,說「起兵十萬」,可不是一下子出動十萬個嗷嗷叫的戰兵。
這「十萬」裡面,真正能拎著刀子上陣砍人的「戰兵」,有一兩萬就頂天了。
那剩下的八九萬都統稱為「輔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工程兵、運輸兵、炊事班、維修工、醫療隊的超級集合體。
一般來說,軍隊里戰兵和輔兵的比例大概是1:5。
也就是說,一個戰兵屁股後面,得跟著五個給他服務的後勤保姆。
一個戰兵,總得有一套盔甲吧?一副弓弩吧?得幾杆長矛吧?這些東西壞了誰修?
所以,得帶工匠把。
幾萬人每天要吃飯吧?糧食從哪來?
不可能沿途現搶,得從後方運。
誰運?得徵發民夫用馬車牛車拉。
拉車的牲口要吃草,人要吃糧,這又是個無底洞。
所以,「一萬精銳」部隊背後,實際上是一支由一萬戰兵、兩三萬運輸民夫、一兩萬工匠雜役組成的。
一支十萬人的隊伍,與其說是行軍,倒不如說是搬家。
真正的日常行軍
這麼一支龐然大物,行軍一天能走多遠?
日行百里肯定不可能,那是對輕裝斥候的要求。
對這支「搬家大隊」來說,日行20里才是常態。
當然,這還得是順利的情況下。
現在,讓我們來還原一下他們這一天是怎麼過的。
凌晨兩三點,天還黢黑,輔兵就得爬起來,漫山遍野找柴火,埋鍋造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