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給幾萬人做早飯,這工程量,還是土灶燒柴的!
等戰兵們吃完,估計太陽都快曬屁股了。
吃完之後,收拾帳篷、鍋碗瓢盆、各種物資,裝車。
幾萬人的隊伍,走在那坑坑窪窪的土路上,前後能拉開十幾里地。
可真是「人數過萬,無邊無岸」。
估計前面的人都到地方準備宿營了,後面的人可能還沒出發呢!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得趕緊找地方宿營,因為宿營是比行軍更累的活。
首先,選址就是個大問題。
第一個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露營地旁邊必須有河。
幾萬人加上成千上萬的牲口,一天要喝掉多少水,沒穩定水源,第二天就得全軍崩潰。
所以,行軍路線基本被河流鎖死。
選址之後,真正的工程開始啟動了。
首先,要伐木。
幾萬人要吃飯、取暖、照明,都得砍樹。
其次,紮營。
搭帳篷只是基礎活,士兵們還得挖壕溝、立柵欄、設拒馬、挖廁所、建瞭望塔。
不但要防止敵人夜襲,也要保持基本衛生。
不然,一場瘟疫就大軍就直接報銷了。
然後,再來一次幾萬人的晚飯。
最後,輔兵們檢查車輛、馬蹄鐵,修理白天損壞的器械。
這一套流程折騰下來,沒三四個小時根本完不成。
所以,一天的有效行軍時間,其實也就中間那四五個小時。
物資為啥永遠不夠?
古代行軍走這麼慢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沿途消耗。
我們來算一筆帳,這也是古代將領們最頭疼的難題。
假設一輛馬車,能拉1.5噸物資。
一輛馬車的配置是:兩匹馬,四個車夫,再加上一些護衛輔助,算6個人。
這6個人加2匹馬,每天就要消耗掉幾十斤的口糧和草料。
從西安到洛陽,500里路,日行20里,要走25天。
這一車1.5噸的物資,走一半就只剩下一半了。
另一半,全被運輸隊自己在路上吃掉。
而且,這1.5噸物資里,不可能全是糧食,還有盔甲、武器、帳篷、工具等東西。
糧食能占一半比重,就算謝天謝地了。
這麼算下來,兩輛馬車的物資,運到前線,相當於只送來了一車糧草,而且還是個半車。
這還沒算下雨受潮、顛簸撒漏的損耗。
所以,為什麼史書中動不動就「糧草不濟」?
不是皇帝小氣不給,而是這物流成本實在太特麼高了!
要想讓前線士兵吃飽,後方就得徵集十倍、二十倍的糧食和民夫上路。
你想想,這將對國家造成多麼恐怖的壓力?
陸路這麼坑爹,古人也不傻,大多都會選擇水陸並行。
水運的成本,能比陸運低上百倍,一艘船的運量,頂得上上百輛馬車。
而且順流而下,日行百里輕輕鬆鬆,還不費人畜之力。
所以,古代的經濟和軍事命脈,永遠圍繞著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