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畫像。圖源:網絡
細思恐極的葬禮
但有一句名言,你可以在所有時間裡騙部分人,也可以在部分時間裡騙所有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時間裡騙所有人。
真相總會以某種方式若隱若現。
前面講了,永樂朝的檔案將朱棣的奪位之戰,變成了他是來幫侄子朱允炆除掉奸臣,而不明就裡的朱允炆羞愧自焚的事故。
但從永樂朝嚴苛的政治環境結束後,卻陸續有無數史料冒出來,說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沒有自焚。搞得後世修《明史》的史官莫衷一是,只好模糊處理: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門……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這個記載頗可玩味。皇宮大火後,太監從火堆中找出來的是建文帝皇后的屍體,根本不是建文帝的屍體。
乾隆時期修改《明史》,更是直接修改了建文帝自焚的說法:
(朱)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言帝屍。
朱棣拿到建文帝皇后的屍體後,當場宣布這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反正屍體已經燒焦了,誰也認不出。接著,他開始對著屍體痛哭。
用意昭然若揭。
只有宣布建文帝已死,他才能名正言順地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登上帝位。
就算建文帝真的沒死,還在召集舊臣進行復位活動,朱棣也可以將他定為假冒的建文帝進行鎮壓。
為了讓天下人相信建文帝已死,朱棣需要把動靜鬧得很大才行。
他手下的人告訴他,應以「天子之禮」安葬這具「建文帝」的屍體,儀式越隆重,大家越不會猜疑。
朱棣只好進行了相當人格分裂的表演,這邊在史書中說建文君是篡位者,十惡不赦,那邊又在史書中說自己按天子級別,為建文帝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這是一場細思恐極的葬禮啊。
尚在人世的朱允炆如果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整個人呆掉了,以後不管他如何證明,他也證明不了他還活著。
但詭異的是,既然朱棣為朱允炆安排了天子級別的葬禮,歷史上卻從沒建文帝陵墓的記載。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有人上書請求祭祀建文帝,崇禎帝無奈地說:
建文無陵,從何處祭?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朱棣和身邊的大臣都知道下葬的並非建文帝,只是出於昭告天下「建文已死」的目的,所以陵墓規模修得很普通,後來疏於祭掃,日久就湮滅無聞了。
一場無聲的殺戮
朱棣一邊姿態做足,喪禮、祭祀、輟朝,給了「死者」朱允炆最後的天子待遇;另一邊,卻悄然開始了一場無聲殺戮。
而這些殘酷的事實,我們在永樂朝的歷史檔案中,同樣是看不到的。
朱允炆的幾個弟弟,不是死於失火事故,就是死在鳳陽監獄裡。
朱允炆的皇太子朱文奎,當年7歲。離奇的是,朱棣攻入南京後,朱文奎「莫知所終」,找不到,失蹤了。
只有他的小兒子,兩歲的朱文圭,因為年齡太小,一直被朱棣幽禁在鳳陽老家。直到明英宗時期,這個廢皇子已50多歲,才獲得自由,但他卻跟智 障一樣,連牛馬都分不清。
朱棣對於建文朝的官員,下手更狠。
據說朱棣稱帝後,建文朝高官400多人集體出逃,僅有20多人向他稱臣。
朱棣怒不可遏,公開宣布他們為「奸臣」,並對其中死忠、硬頸的人及其家族,展開了無情的大屠殺,包括「瓜蔓抄」「誅十族」等等。
但是,人家叔侄爭權,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建文朝的臣子為什麼卻這麼死忠,不事二君呢?類似皇族內部權力轉移的事,之前的唐朝有玄武門之變,之後的清朝有九子奪嫡,從未有如此大規模死忠的臣子,大家很自然就站到新君一邊了。
哪怕是明清易代,天下都成異族的了,崇禎一上吊,明廷高官也沒見幾個真有氣節的。
為什麼偏偏建文朝一倒,倒出了一群不怕死的死忠之臣?
多想一下,其實也不難理解:
因為,建文朝的諸位大臣,都相信建文帝沒有自焚,沒有死。
舊主還活著,我不能服侍新君,這是他們基本的節操。
朱棣肯定清楚這一點。
他大開殺戒,一是殺雞儆猴,二是要讓知道真相的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