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懸案,懸到2025年

2025-10-07     花峰婉     反饋
3/3
▲朱棣上位後曾大殺建文舊臣。圖源:影視劇照

歷史的另一個版本

這就牽涉到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另一個版本,一個連朱棣內心都深信不疑的版本。

1402年的明皇宮大火發生時,建文帝已經逃遁了。

清初歷史學者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根據明朝中後期流傳的史彬《致身錄》、程濟《從亡日記》等文獻(一些學者則認為這兩部書是偽作),重新敘述了明皇宮大火那天建文帝的行蹤:

話說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想要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拉住他說,自殺不如流亡。

這時,有人提醒建文帝,太祖朱元璋臨終前,曾留下一個寶匣,並交代過,如有大難,可以打開。

眾人一起取來一個紅色寶匣,砸開鎖,卻見裡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剃刀、僧鞋和銀元寶。

寶匣內還有字條寫著,應文從鬼門(皇宮暗道)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會合。

建文帝當場剃髮,法號「應文」。臣下中,楊應能、葉希賢也表示願意剃度改裝隨行,是為「應能」「應賢」。

當時殿上幾十號人痛哭流涕,都表忠心要隨建文帝流亡。

建文帝說,人多行動不便,大家均有家室,都回家照顧妻兒去吧。

隨後,僅挑了20餘人分批走暗道,開始流亡生涯。

——這個版本,太過戲劇性,而且賦予了朱元璋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有多少可信的成分,見仁見智。

但從朱元璋生前不遺餘力替皇太孫朱允炆清除皇權潛在威脅,以及朱元璋個人發跡前曾經出家當和尚的經歷,基本可以斷定,愛護皇太孫心切的朱元璋,生前應該有對朱允炆或他的親信交代過,極端情境下的逃生處置方案。

史書把這個過程神化了,不過,基本事實應該存在。那就是,當天,朱允炆確實出逃了。

《明史》在不同地方一再提及「或雲帝(建文帝)由地道出亡」「或曰帝(建文帝)乃為僧出亡」等說法,正是指向朱允炆出逃的歷史事實。

朱棣終於放心了

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朱棣表面上對外宣布建文已死,但他的內心,始終相信朱允炆還在世上。

在攻入南京不久後,他就派人暗中追尋建文帝的下落。

抓到一個名為溥洽的老和尚。

有人告發,溥洽在建文帝出亡前,為他剃髮,建文帝極有可能逃亡藏匿到溥洽的家鄉杭州。

朱棣遣人追查,沒有找到建文帝。擔心事情泄露,所以用其他罪名,將溥洽關起來。

這一關,就是16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朱棣的帝師姚廣孝年邁病重,朱棣親自去探望他,問他有什麼話想說。姚廣孝說,希望放了溥洽。

溥洽因此才重獲自由。

從歷史記載看,朱棣在位期間的很多詭異做法,均與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有關。只是在官方的宣傳中,建文已死,所以他必須以其他名義暗中追查,不能聲張,恐讓天下人知道真相。

在海路,派鄭和下西洋。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朱棣「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故派鄭和下西洋。

可見,尋找建文帝是鄭和出洋的主要原因,宣傳武力只是附帶功能,掩世人耳目。

鄭和下西洋,每次船上都有近三萬的軍士。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並不符合外交使團的慣例。只有一種可能性可以解釋得通,那就是,朱棣相信建文帝逃亡海外,並已組織了海上武裝勢力,因此必須派出規模龐大的軍隊,才能防備建文帝的武裝復辟。

在陸路,朱棣派出親信大臣胡濙,名義上是尋訪仙人張三丰,實際上是察訪建文帝下落。《明史·胡濙傳》的說法是,朱棣「遣濙……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胡濙出去執行任務十幾二十年,連母親死了都未回去弔喪、守喪,這在傳統社會完全違背了禮制。

一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才風塵僕僕地回到朝廷。此時,朱棣因親征漠北韃靼部,去了宣府鎮(今河北宣化)。胡濙又立即馳赴宣府鎮,趕到時已是深夜。

正史記載:

帝(朱棣)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出。

有什麼事不能明早再說?史書雖未透露君臣二人長時間密談的內容,但可以看出,這得是多麼重要的事,才會讓朱棣半夜爬起來召見胡濙。

正史緊接著說,君臣二人深夜密談後,朱棣「至是疑始釋」。至此,朱棣心中積壓多年的疑問、疑慮,終於打消了。

請大家注意這個時間點: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這一年,胡濙的深夜彙報,打消了朱棣心中之疑。同樣這一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國,此後到永樂朝結束,鄭和再未有下西洋的行動。

從這些奇異的事件,基本可以斷定,胡濙確實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而從朱棣的反應,以及結束海、陸兩條尋蹤之旅的決策來看,此時建文帝的狀況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他真的已經死了;

第二,他已出家,完全放棄復位的抵抗,遁身世外。

無論胡濙帶給朱棣哪一個確切的消息,朱棣終於放心了。

平反與傳說

朱棣死後,政治環境逐漸變得寬鬆,但對於建文帝的平反工作卻漫長而曲折。

正如前文所說,朱棣把建文帝在位四年的歷史全部抹掉了,根本不承認這個人當過皇帝。這導致朱棣的子孫、後來的繼位者,到大明滅亡,一概不認朱允炆這個皇帝。

很長時間內,平反工作只能圍繞周邊進行。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有感於自己曾被俘虜、曾被軟禁,所以下令釋放了朱允炆的小兒子朱文圭。

100多年後,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在群臣的推動下,先為建文朝死難的忠臣平反,原來朱棣將方孝孺等人定性為「奸臣」,現在承認他們是忠臣,還為他們在南京建表忠祠;後來,又同意恢復建文年號,洪武朝恢復歷史本相,只有31年,沒有35年,4年還給了建文朝。

但到1644年明亡為止,建文帝的帝位仍未被正式承認。

等到南明弘光朝,死守殘存江山的弘光帝,才應臣子們的要求,補齊建文帝實錄、諡號、廟號與祀典。建文帝的帝王身份,這才算得到了完全恢復。

抹殺一段歷史,如此輕而易舉;但恢復一段歷史,卻又難上加難。

從1402年以後,因為建文朝的歷史真相長期缺失,導致坊間傳聞四起。隨著時間推移,傳聞越來越多,使得原本事實清晰的有關建文帝下落的歷史,終於消弭在各種真真假假的傳說中。明朝第一懸案,就是這樣造成的。

最離奇的一個版本,發生在明英宗時期。

某天,廣西思恩州一座寺院,有個老和尚,跑到知州大人岑瑛的辦公室大聲嚷嚷:「我是建文帝。」還口誦了兩首詩自證身份: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岑瑛嚇尿了,確是帝王之詩啊,不敢怠慢,把老和尚送到了北京。

眼看著就要以建文帝的身份吃吃喝喝,享受榮華富貴了,可惜老和尚歷史沒學好,露餡了。

御史:您老今年貴庚啊?

老和尚:九十多了。

御史:不對吧?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到今年也就六十四啊。

老和尚:那我是他爹。

御史:拖出去斬了。

(以上為虛擬對話)

老和尚供出了實情。原來他真名楊應祥,在寺院中遇到了個室友,氣象不凡。一日瞄到了該室友題寫在牆上的兩首詩,跟岑瑛一樣被嚇尿了,帝王之詩啊。尿完之後,冷靜一想,機會來了,遂直奔岑瑛的辦公室。

官方把假建文處死之後,這才根據他的描述把真建文找了出來,驗明正身然後迎入宮中,一直禮佛到老死。宮中人皆稱其為「老佛」。

迄今,中國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建文帝出亡後在當地為僧的傳說和遺蹟,真假莫辨。

從明朝中後期以來,這些傳聞就廣泛流傳。連朱棣的後世子孫,對此事都很感興趣。

萬曆二年(1574年),年輕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突然向身邊的大臣們發問:

建文君當年是不是真的沒自焚,逃亡了?

內閣首輔張居正只好站出來,回答說:

此事國史沒有記載,但先朝的大臣口耳相傳,說當年建文君化妝成僧人,從皇宮密道出走了。此後雲遊四方,沒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裡。

張居正這個回答,代表了明朝半官方的態度,就是承認朱允炆確實以僧人形象出亡了,至於出亡以後的事跡,我們就不清楚了。可見他對此後出現的各種傳聞,是不信的。

明末的錢謙益在國史館整理史料30多年,說看到建文朝史事就傷心流淚,因為這段歷史實錄無征,傳聞異辭,偽史雜出,後人難以還原真相。對於研究國史的人來說,這是最悲傷的事了。

國可亡,史不可滅。

當明朝滅亡時,那些從史館中走出來的「亡國之臣」,或許除了仰天悲嘆,還有深深的困惑:

還原真相,從來就這麼難嗎?

參考文獻: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2015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呂純弘 • 61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