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會,被集體獵殺

2025-10-07     花峰婉     反饋
1/3
▲唐昭宗畫像。圖源:網絡

上流社會,被集體獵殺

有的時候,官兒做大了,未必是好事。

廣明元年(880),黃巢大軍兵臨長安城下,唐僖宗丟下百官,倉皇出逃四川。長安城破後,起義軍「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對滯留城內的官僚也毫不留情。史載,包括宰相豆盧瑑、崔沆、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在內的百餘名高級官員相繼被殺。一時間,「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僅僅二十多年後,歷史重演。

天祐二年(905)六月,包括尚書左僕射裴樞、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兵部侍郎王贊等人在內,唐朝數十名高級官僚受命聚集於滑州的白馬驛。如此場面,以往只有在帝都才能見得到。然而,這次「集合」實際上是一場血腥騙局。不多時,隨著朱溫的一聲令下,毫無防備的唐廷大員們悉數被殺害。

此時,一個名叫李振的幕僚覺得仍不解氣,他對朱溫說:「這些人向來以清流自居,應該把他們扔進黃河裡,跟渾水永遠混為一體。」(此輩嘗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為濁流也。)

朱溫命人照做。頃刻間,三十多名官員的屍首被投進黃河,一眾「清流」消失在了渾濁的河水之中。由於事發白馬驛,後世便將這場政治屠殺稱為「白馬之禍」。

歷史的巧合總是在延續。提議棄屍黃河的李振,與黃巢一樣,也曾屢試不第。他們對於權貴的惡意,也在延續。

一個人想要在唐代靠科舉入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任何制度在初創階段,通常都不能稱之為完美。在歷經千年的科舉史中,唐代科舉的錄取人數明顯偏少。

唐代科舉主要分為常科(科目、考試時間固定)與制科(科目、時間均不固定),其中常科主要包括明經與進士兩科。有人做過統計,在唐朝統治的289年時間裡,科舉取士共8341人,其中進士6773人。偌大的王朝,平均每年錄取的進士僅有二十多人。

針對這一現象,開元年間的國子祭酒楊瑒曾經吐槽道:「省司奏限天下明經、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竊見流外出身每歲二千餘人,而明經、進士不能居其什一,則是服勤道業之士不如胥吏之得仕也。」

為了通過這座窄小的獨木橋,學子們皓首窮經。46歲的孟郊在考中進士後難掩喜悅之情,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喜之句。而與孟郊命運相反的,是一批又一批名落孫山的考生。

他們中的多數人會反思自己的不足,少數人會象徵性地發一下牢騷。但像晚唐時期這樣,接二連三出現落榜士子肇發事端,不可謂不詭異。究其原因,讓黃巢、李振等人如此憤怒的,不是錄取名額數量的限制,而是錄取過程中存在的不公。

科舉制的誕生,是君主集權的結果。此前,無論是漢代察舉制,還是魏晉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權力事實上一直為各級世家大族所把持,導致皇權孱弱。為將這項權力收歸中央,實現集權,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七年(587)實行分科舉士,之後唐承隋制。然而,被奪走權力的世家大族們又豈會甘心?在唐朝實行科舉、普選人才的過程中,皇權與門閥的較量未曾停息。

唐朝科舉中普遍存在「行卷」和「公薦」等現象。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將自己的作品呈送成名文人或權貴閱覽,以增加知名度。而公薦,則是考生依託有名望之人向考官舉薦自己。行卷和公薦發展到最後,甚至能取代考場上的答卷,成為決定士子能否入榜的關鍵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即便再努力的士子,也敵不過人情與關係網絡。現實往往是「貴者以勢托,富者以財托,親故者以情托」,以至於科舉走後門、入仕靠關係的現象公開且合法。

此種現象的持續泛濫,使得新、舊豪門逐漸把持了唐代科舉,以致「榜出率皆權豪子弟」。這也暴露了唐代政治中非常尷尬的一個現實:原本用於剝奪門閥選拔人才權力的科舉制,又逐漸被世家大族加以利用,為自己的親族好友大開方便之門,最終「每歲策名無不先定」。

對於這等不公現象,許多晚唐學子憤恨不已。詩人杜荀鶴曾作《投從叔補闕》:「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直言晚唐科舉選人唯親,毫無公平性可言。

時代不公投影到李振身上,或許就是他「自以咸通、乾符中嘗應進士舉,累上不第」的緣由,也是他對豪門權貴「尤憤憤」的原因。

科舉原本向底層才學之士敞開了入仕大門,現在卻砌起了一道高高的柵欄,裡面的風光雖然可以看得見,但柵欄外的人卻總是夠不著,很難不讓他們產生怨恨之心。

前途阻塞,有人止步不前,有人另闢蹊徑。

落榜士子不僅要面臨名落孫山的失意,有時還要為生計問題而煩惱。晚唐人孫樵就曾記錄自己落魄時的窘態。他長年在長安寓居備考,一連考了十年,卻都屢試不第。由於一門心思地投入科舉,不事生計,導致囊中羞澀,白天餓得頭昏眼花,晚上凍得難以入眠,連朋友都盡皆離他而去,最終「悴如凍灰,癯如槁柴」。

對於唐朝的士子而言,需要理想,更需要直面生活。許多人在多次落榜之後,為生計和前程所迫,不得不開始尋求新的出路:

其一是隱居,其中以鄭雲叟最為突出。鄭雲叟自幼勤奮好學,「為文敏速遒麗」,儘管如此,這位大才子在唐昭宗時期參加進士科考試,卻名落孫山。性格「耿介不屈」的他瀟洒地留下一句「用浮名之攖我心,使鬱郁然若是耶」,便不顧家人反對,隱居少室山去了。妻子來信勸其歸家,他將信件「悉投於火」。好友給他介紹工作,他也是「拒而不諾」,全然一副看透世俗的心態。

其二是造反,當以黃巢最為盛名。黃巢年輕時試圖用知識改變命運,但「屢舉進士不第」,最終將失意的怒氣轉化為政治報復,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反唐起義,為晚唐敲響了喪鐘。

其三是便加入藩鎮幕府。中晚唐時期,唐朝中央衰微,地方藩鎮林立。各地節度使宛如土皇帝,不僅手握財權兵權,並且開設幕府,吸納人才為自己服務。

科舉入仕的失意,同樣改變了李振對前途的選擇。他最終放棄科舉道路,改走軍功入仕路線。多年之後,他晉升至金吾(衛)將軍,正當朝廷改命他為台州刺史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史載這一年「盜據浙東」,當地發生了嚴重的割據叛亂,受此影響,李振赴台州任職一事也化為了泡影。

向西折返的途中,李振路過開封。

當時,開封是宣武節度使朱溫的地盤。深感前途迷茫的他嘗試著毛遂自薦,求見朱溫。史載,李振見到朱溫後,「以策略干太祖(指朱溫),太祖奇之,闢為從事」。從此投入朱溫帳下,成為其幕僚。

在朱溫帳下從事日久,李振的心態悄然發生了轉變,他不再以唐廷中央為尊,而是著眼於現實,尊幕府而棄朝廷。

當然,李振的心態轉變並非個案。朱溫帳下的敬翔、張策與蘇楷等人,都是放棄向體制內發展,通過向幕府投簡歷,而成為朱溫事業發展的左膀右臂。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對此解釋道:「足不涉天子之都,目不睹朝廷之法,知我用我,生死以之,而遑問忠孝哉?」

晚唐士人的心理轉變,多少帶點實用主義精神。

黃巢之亂後,唐朝已然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但朱溫篡唐需要一個過程。

當時,但凡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意識到,唐朝滅亡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於是,有人試圖加速這一進程。

光化三年(900),神策軍左中尉、宦官劉季述等人覺得唐昭宗「嚴急」,並不是個安分、好控制的主兒,一番權衡之下,便有了另立幼主之念。

如今是地方節度使的時代,廢帝一事,自然還需考慮節度使們的態度。最起碼,他們的行動至少需要得到一個實力派的支持。劉季述第一個想到的,是朱溫。

朱溫通常都不駐留長安,而是由李振往來京城,代其處理事務,溝通唐廷中央。所以,劉季述派人跟李振搭上了線。怎料,話一出口就遭到了李振的痛斥:「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非敢聞也。」當場替朱溫拒絕了這項合作。

李振之所以反對廢黜皇帝,並非心戀唐廷統治。在他看來,朱溫尚未積累足夠的政治聲望,此時並非代唐上位的最佳時機。

劉季述尋求支持未果,決定孤注一擲,於當年十一月發動了政變,將唐昭宗軟禁,廢為太上皇,並偽詔禪位於年幼的太子李裕。與此同時,劉季述也做了另一手準備,派人拿著假的禪讓詔命到開封拜會朱溫,稱唐朝想讓國於朱溫。

為此,朱溫的幕僚們分成了兩派。以劉重楚(劉季述之兄)和張浚為首的一派極力慫恿朱溫接受宦官的提議,榮登大寶。而從長安歸來的李振則堅決反對,建議朱溫舉兵勤王討賊,誅殺宦官,並聲稱「行正道則大勛可立」。

朱溫一聽,恍然大悟,遂派李振再入長安,聯合時任宰相崔胤救出唐昭宗。

經此一事,唐昭宗得以復位,朱溫也因救主獲封東平王。事後,朱溫開心壞了,拉著李振的手坦白道:「卿所謀是吾本志,穹蒼其知之矣!」

李振的一番布局謀劃,讓「王」與「皇」之間的距離又近了一步。此後,他在協助朱溫篡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天祐元年(904),朱溫將唐昭宗和朝廷從長安強行遷至洛陽。同年八月,朱溫派朱友恭等人闖宮,殺死了唐昭宗。然而,在面對弒君的惡名時,朱溫卻顯得有些不知所措。這時,李振提醒他:「昔晉司馬氏殺魏君而誅成濟,不然,何以塞天下口?」

成濟,三國時期的魏國將領,同時也是司馬昭的心腹。甘露五年(260)五月,魏帝曹髦不甘做傀儡皇帝,為司馬氏一族所擺布,決意反抗,結果被成濟當眾殺死。事後,司馬昭為平息眾怒,並撇清其中關係,下令將成濟誅殺。

李振此言一出,朱友恭成了翻版的成濟,兔死狗烹,朱溫也藉此洗白脫身。

唐昭宗死後,年僅13歲的李柷被立為新君,史稱唐哀帝。在朱溫眼裡,這個傀儡小皇帝根本成不了氣候,而真正讓朱溫覺得礙手礙腳的,是一眾唐廷官員。而這些人,也正是李振一生痛恨之輩。史載,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將自己屢次名落孫山的原因,全部歸結於當朝士大夫把持科舉。

李振向朱溫建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亂綱紀;且王欲圖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難制者也,不若盡去之。」朱溫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天祐二年(905)六月,朱溫將三十多名朝臣騙至滑州白馬驛,進行了一場有計劃的政治屠殺,並在李振的提議下,將群臣的屍首盡數拋入黃河。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61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