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振等謀士的策划下,朱溫派兵誅殺朝臣。圖源:紀錄片截圖
白馬之禍發生後,倖存的士大夫聞風喪膽,根本不敢入朝為官,朝廷中對朱溫的反對之音也愈發減少。
當李振配合著做完這一切,朱溫的篡唐之路已儘是坦途。天祐四年(907)四月,朱溫在百官的「勸進」之聲中,假惺惺地故作推辭,最終「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唐哀帝的禪讓,以「開平」為新紀元,改國號為大梁。此刻,立國289年的李唐王朝正式落幕。
歷史通常只會記得朱溫篡唐的宏大敘事,而選擇性忽視了小人物李振等人在幕後的推波助瀾。自從選擇跟隨朱溫之後,李振就逐漸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樣子——他無比痛恨權貴,但當自己成為權貴時,卻無比享受,毫無自省的覺悟。
據史料記載,唐王朝遷都洛陽後,李振經常作為朱溫的代表入朝,一時風頭無兩,容人之量卻越來越小。每當有官員得罪他,動輒就被罷黜貶官。許多官員私底下將其比作「鴟梟」(即貓頭鷹)。
朱溫篡唐後,李振官至戶部尚書。不過,隨著後梁乾化二年(912)朱溫被弒,李振飛揚跋扈的做派也逐漸收斂。
朱溫死後,先後繼任的朱友珪、朱友貞和歷史上大多數君主一樣,對前朝老臣並不感冒。李振自然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儘管頭上頂著個崇政院使的帽子,但他經常託病不朝,後來更是掛職閒居,不問朝政。
後梁龍德三年(923),是權力再度洗牌的一年。這一年,沙陀人李存勖正式稱帝,建立後唐政權,並於同年底攻破開封、洛陽,終結了死對頭朱氏所建立的後梁政權。
每當一個政權到了覆亡的最後一刻,政治場上的眾生相便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後梁大多數臣子選擇了投降後唐。但對於是否「易主」這件事,李振的心裡很沒底。
他找到當初一同輔佐朱溫的敬翔,試探性地問道:「如果唐帝有詔免除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我們要不要一起去朝見新君(指李存勖)?」
敬翔聽了便反問道:「我們兩個人身為梁相,國君昏庸時不能進諫,國家滅亡時又不能挽救,如果新君問起,我們將如回答?」
聽聞此言,李振已然清楚,敬翔心裡不贊成投降後唐政權。
於是乎,一場關乎兩人前程與命運的談話無果而終。
在新、舊政權更替的那一刻,李振的求生欲最終戰勝了虛無縹緲的氣節。他選擇了勝利者,一如當年朱溫代唐時那樣,唯強者侍之。
翌日一早,李振獨自向後唐莊宗李存勖請降。
得知李振變節投降,敬翔氣得破口大罵:「李振根本就不是一個大丈夫!」隨後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氣節——上吊自殺。
李振雖然投降了後唐,但並不意味著就能得到善待和善終。後唐重臣郭崇韜對他的變節行為極為鄙視,逢人就說:「人們都說李振是一代奇才,我看他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後梁降臣段凝也因為私人舊怨選擇背刺李振,向唐莊宗進言,稱李振等人是首要戰犯,不可饒恕。一時間,李振在後唐的風評急轉直下。
真正決定李振命運走向的,是後唐莊宗李存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