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懸泉置遺址發掘現場。圖源:網絡
在出土的懸泉漢簡中,殘缺不全地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習置又置前種目宿卌畝置北去置廿五里今年。」大意是說,這一年,懸泉置北部25里處種植了40畝苜蓿。
這些漢簡還記錄了兩宗苜蓿交易。漢成帝陽朔三年(前22)十一月某天,一個叫做「定」的廄嗇夫要為馬匹置辦草料,就近從效谷縣常利里一個叫做「馬君」的人手裡購買了25石苜蓿。也許是所購草料不足額,五天之後,「定」又向敦煌縣新成里人「山譚」購買了85石苜蓿與茭。為此,「定」所攜帶8500錢的購置費,轉眼間就進了這個苜蓿販子的腰包。
兩宗苜蓿交易的背後,是敦煌郡充足的苜蓿供應。後來,唐朝人顏師古在給《漢書·西域傳》作注時說:「今北道諸州舊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苜蓿)者,皆漢時所種也。」
苜蓿為多年生植物。《齊民要術》曾言:「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意思是說,苜蓿壽命很長,僅一次播種便可多次收割,極其高產。更可貴的是,苜蓿的營養價值並不輸其他牧草。現代研究發現,其蛋白質、維生素和胺基酸含量相當豐富。尤其是蛋白質含量,比肩甚至超越了大豆。直到今日,民間還有一個比方:馬吃一口苜蓿,不亞於吃半塊豆餅。
只有優質高產的牧草,才能養出更為膘肥體壯的牲畜。據《漢書》記載,漢朝人同樣以苜蓿養牛。時間一長,人們驚奇地發現,凡是以苜蓿為飼料的牛,體能都有了顯著提升。原本需要兩牛才能拉動的車輛,如今只需一頭即可,就連牛肉質感也大為改觀,史載其「細嫩、具紋,烙餅牛羹,膏脂潤香」。
苜蓿與良馬的完美組合,使得漢軍騎兵逐漸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一變化,也推動亞洲的攻守易勢,漢朝統治者開始有信心放眼域外的世界。
馬邑之謀後,漢匈戰爭已不可避免。為洗刷漢初的開局之恥,自元光六年(前129)起,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對匈奴發起全面反擊。在這場國力較量中,衛青與霍去病等名將率領的漢軍所向披靡,相繼取得河南、漠南與漠北之戰的勝利,將帝國的界碑插到河西與大漠之中。
在苜蓿與良馬的後勤支持下,漢軍追擊匈奴所展現的遠程打擊能力,也令西域各國心驚膽戰並逐漸臣服。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鄭吉受命屯田車師(今吐魯番西北),八年後(前60),西域都護府建立,西域自此納入中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