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當成喂馬飼料引進,無意中卻救活了無數人
西晉泰始年間,華歆的孫子華廙深受晉武帝器重,逐漸升任「都督河北諸軍事」。恰逢此時,華廙之父華表病逝——前途一片光明的華廙不得不致仕,回家為父親治喪。
守孝期間,華廙的連襟、鬲縣縣令袁毅被查出受賄。中書監荀勖曾向華廙求親不得,便趁機惡意檢舉,導致華廙牽連獲罪。晉武帝曾下令華廙治喪完畢後即刻復職,但華廙一直推辭不就,由此也忤逆了皇帝旨意。數罪併罰後,華廙被免官奪爵,淪為一介平民。
生活落寞的華廙一度靠養豬度日,並種植苜蓿為飼料。唐朝詩人溫庭筠寫過一首詩,感嘆這位英才落魄時的淒涼:
劉公春盡蕪菁色,華廙愁深苜蓿花。
月榭知君還悵望,碧霄煙闊雁行斜。
▲苜蓿。圖源:攝圖網授權
某日,晉武帝登上陵雲台,望見一片阡陌規整的苜蓿園。得知是華廙所種,晉武帝頗為驚訝,曾經的朝廷重臣竟淪落到如此地步,便有了起用華廙之意。
太康初年,晉武帝大赦天下,華廙重新踏上了仕途。
華廙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正是那片為了養豬而種植的苜蓿園,才讓他時來運轉。
苜蓿是豆科草本植物,屬於外來物種。原產於伊朗西北部、外高加索山區以及小亞細亞一帶,漢代時引入中國。而這一植物的東傳,與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有關。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變節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征。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將其圍困於白登山。幸得謀士陳平獻計,賄賂匈奴閼氏吹枕邊風。劉邦在獻資匈奴,並答應與之和親後,方從30餘萬匈奴騎兵的包圍中脫困。
劉邦去世後,呂后又遭匈奴調戲。冒頓致信呂后:「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然而,懾於匈奴騎兵戰力,呂后只能選擇隱忍:「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
漢初的開局之恥,只能留待後人去洗刷。而漢廷深知,對抗匈奴,關鍵在於騎兵和馬匹。
蓄養馬匹是文景之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漢文帝聽從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實行「馬復令」。即每家養一匹馬,官府免除三個人的徭役,鼓勵民間參與。漢景帝繼位後,沿襲父輩的蓄馬強軍政策,在漢朝北部地區開設了36所牧師苑,「始造苑馬以廣用」。
經過文景兩代的積累,漢朝「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但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漢朝馬匹大多是廄養,除草料外,又需輔以豆、粟等精糧飼料。據統計,高峰時期,漢朝每年要為養馬支付至少6億錢的成本。由於消耗巨大,人馬爭食的矛盾十分突出。史載,後元二年(前142),因糧食歉收,漢景帝一度下令禁止以粟飼馬,凡有違令者,馬匹一律沒收充公。此外,中原馬較之匈奴馬,耐力與耐寒性都明顯不足,使漢軍騎兵戰力大打折扣。
文景二帝去世後,養馬與反擊匈奴的未解難題,遺留給了漢武帝。
建元二年(前139),漢武帝派遣張騫為首的外交團隊出使西域,以求「斷匈奴右臂」。張騫歷經十多年的磨難與奔波,雖未能完成最初的使命,卻意外地給漢武帝帶回了一則令人興趣盎然的見聞——「(大)宛別邑七十餘城,多善馬」,而且「馬嗜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