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圖源:影視劇照
為得良馬,漢武帝不惜遣使遠赴大宛重金求購。怎料,大宛不但拒售,還唆使郁成王半路殺人越貨。漢武帝大怒,自太初元年(前104)起,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兩度遠征。大宛陷入內亂,國王毋寡被殺,親漢的蟬封被擁立為新王。「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此後,蟬封每年向漢朝進獻天馬(大宛馬)兩匹。
當時,漢使深信,苜蓿正是大宛馬出類拔萃的關鍵。於是在「得其馬」的同時,「漢使采蒲陶(葡萄)、目宿(苜蓿)種歸」。作為與西域良馬相配套的牧草,苜蓿自此開始了東傳之旅。
漢武帝時期,苜蓿既做飼料,也作觀賞用。隨著張騫鑿空西域,往來長安的外國使節越來越多,西域輸入的烏孫馬和大宛馬日益增多,漢武帝索性命人在各處離宮、別館與皇家園囿大面積種植苜蓿,營造出苜蓿遍野的景象。他的繼任者們又將苜蓿引種至樂游苑。每當風起時,樂游苑的苜蓿「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懷風,又名光風」。
關於苜蓿的實際引種者,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不言所攜來漢使之名」。在「每有功,必歸聖人」的傳統思維主導下,率先鑿空西域的張騫就成了苜蓿的最早引種者。也有人將這一「功績」記到遠征大宛的李廣利名下。
近代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作出了一個較為中肯的總結:「我們不能假定所有這些植物和種籽都是張騫自己隨身帶回來的,因為他遊歷的時候需要非常小心,而且被匈奴囚禁了一年……但是張騫建立了關係,使得其後幾年裡(漢使)能把栽培的植物傳到中國來。」
最早的引種者已不可考證,但苜蓿由其帶入中原後,恰似往平靜的水面擲入石子,隨即激起了陣陣漣漪,並觸發一系列的風雲變化。
自從引種苜蓿後,中原政權從中獲益良多。
苜蓿適應性極強。因其根系發達,既耐旱,又抗寒,很快就融入了中國北方的地理環境。與其他西域傳來的植物一樣,苜蓿「植之秦中,後漸生東土」。
牧場與草料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帝國養馬業的上限。在這一點上,漢朝可謂是積極有為。苜蓿從長安擴散後,逐漸播種於陝甘地區,為漢朝的官營馬場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供應。
西河郡鴻門縣(今屬陝西榆林)的天封苑,是西漢初期設置的牧師苑之一,相傳於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開闢。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榆林南郊發現一處漢墓,墓中出土的農作物種子,就包含了苜蓿籽。經過年代測定,大致推定為漢和帝在位期間(88—106)的產物。可以想見,整個漢代,榆林地區苜蓿遍野,漢帝國的馬匹正矗立於馬廄,津津有味地咀嚼牧草。
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苜蓿籽,則訴說著漢代敦煌苜蓿花開的盛況。作為西漢往來西域必經之路上的一處驛站,懸泉置既要承擔馬匹供應,又要為過往客商的坐騎提供飼料,苜蓿傳播至此,恰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