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年,史思明被兒子生擒,跪著哀求:不要殺我,我死不足惜

2025-02-21     花峰婉     反饋
3/3
五、父死子立,叛亂走向終結

上元二年三月(761年4月),史思明的屍體被駱悅等人用氈子裹起,放在駱駝背上運送至洛陽。這一過程中,叛軍上下議論紛紛,雖有不少將士對史思明的死感到震驚,但更多人已默認了這場變局。史朝義順勢登基,宣布繼承「大燕皇帝」的名號。

然而,他的即位並未帶來新的凝聚力,反而引發了軍中部分勢力的不滿與猜疑。首先,史思明的死雖然掃清了史朝義的生存威脅,但也同時削弱了叛軍的威懾力。史思明縱橫沙場多年,威名遠揚,雖性格暴戾多疑,但他的軍事才能卻是叛軍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柱。

史朝義繼位後,雖有寬厚待人的口碑,卻缺乏父親那樣的統御能力,難以掌控叛軍中各方勢力。這讓許多舊部開始懷疑,新的統帥能否帶領他們繼續與唐軍抗衡。

其次,史朝義登基後,立即做了一件震動軍心的事——處死了史朝清。史朝清是史思明最寵愛的小兒子,也是史朝義登基後最大的「威脅」。史朝清年幼無權,但因備受史思明器重,軍中一些心腹將領對他仍抱有一定的忠誠。

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史朝義命令處決史朝清,這一舉動雖掃清了潛在隱患,但也進一步加深了軍中派系間的猜忌與裂痕。與此同時,唐朝方面並未放過這一良機。史思明死後,唐軍迅速展開反攻,試圖趁叛軍內部尚未穩固之時一舉平定叛亂。

史朝義雖繼位稱帝,但接連面對唐軍的猛攻,局勢每況愈下。叛軍士氣低落,許多將士開始選擇投降唐軍或臨陣逃亡,叛軍實力迅速瓦解。乾元三年(760年),唐軍各方節度使加強對河北、河南地區的圍剿。

面對日益縮小的生存空間,史朝義多次調兵遣將試圖反擊,但效果微乎其微。尤其是唐將郭子儀和李光弼聯手進軍,屢次重創叛軍。史朝義派遣的軍隊屢戰屢敗,兵力逐漸消耗殆盡。

到寶應元年(762年),史朝義被迫退守洛陽。在這期間,叛軍的糧草補給已經無法維持,士卒不斷叛逃,軍中人心渙散。洛陽的守軍雖然堅守一段時間,但唐軍逐步合圍,包圍圈越收越緊,叛軍已無力支撐。

最終,763年,唐軍攻克洛陽,史朝義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往河北。此時的叛軍早已名存實亡,各地將領紛紛選擇向唐朝投降,史朝義孤立無援。在逃亡途中,他被唐軍窮追不捨,走投無路的史朝義最終選擇自縊身亡,結束了這場持續八年的叛亂。

參考資料:

《舊唐書》 後晉張昭、賈緯等
奚芝厚 • 190K次觀看
舒黛葉 • 33K次觀看
奚芝厚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福寶寶 • 49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6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