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將士勸說,史朝義的猶豫與決絕
759年以後,史思明對長子史朝義的猜忌已經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伴隨著一次次的責罵和羞辱,將士們早已看出史思明有意將史朝義除之而後快。對於跟隨史朝義多年的部下來說,於是,一場圍繞「如何保全自身」的密謀,開始在史朝義的營帳中悄然醞釀。
當時,史朝義剛剛經歷過長安之戰的失敗。史思明聞訊後極為不滿,甚至揚言要在攻克長安後親自處死史朝義。對於一向性情寬厚的史朝義來說,這樣的威脅無疑是巨大的壓力。而與此同時,史思明對史朝清的寵愛逐漸升級,已明確流露出要廢掉史朝義、改立小兒子的意圖。
如此一來,史朝義與史思明的裂痕便再也無法掩蓋。在史思明的軍隊中,雖然他本人威名顯赫,但多年的殘暴統治已讓不少將士心生怨懟。面對屢次無端的猜忌與嚴酷懲罰,許多人開始將希望寄托在性格溫和、待人寬厚的史朝義身上。
看到主將史朝義日漸被父親打壓和逼迫,史朝義的親信們憂心忡忡,他們深知史思明一旦下定決心,史朝義恐怕性命難保。因此,他們不得不想辦法勸說史朝義先下手為強。駱悅與蔡文景是史朝義身邊最為親近的部將,他們率先意識到事態的緊迫性。
一天深夜,兩人找到了史朝義,將當前局勢仔細分析了一番。史思明的威脅早已擺在明面上,局勢對史朝義極為不利。他們擔憂史思明的下一步舉動,並勸說史朝義趁史思明尚未察覺之時奪取主動權,以免禍及自身與整個軍隊。
然而,史朝義性格謹慎且孝順,面對弒父的提議,他猶豫不決。時間一點點流逝,史思明的疑心卻越來越重,派系鬥爭也愈加明顯。史朝義的遲疑讓營中不少將士坐立不安,他們開始擔心自己被捲入史思明的猜忌之中,因而成為替罪的犧牲品。
駱悅與蔡文景再次找到了史朝義,明確指出史思明已經動了殺機。如果此時再不採取行動,恐怕所有人都將陷入絕境。
四、深夜追殺,史思明的垂死掙扎
史朝義的親信部將駱悅和蔡文景,經過多日的謀劃,終於決定趁夜動手。他們清楚,史思明長期以來的猜忌與殘酷,早已讓軍中人心渙散。儘管史朝義本人猶豫再三,仍不願下定決心,但部將們深知,如果任由史思明繼續掌權,他們這些支持史朝義的人遲早會成為犧牲品。
因此,駱悅等人決定不再等待,趁史思明孤身宿於鹿橋驛時,迅速採取行動。當晚,駱悅率領三百名披甲精銳,悄悄逼近鹿橋驛。他們將驛站周圍層層包圍,行動隱秘而迅速,以免驚動史思明的護衛。
駱悅命人先扣押了幾名外站的衛兵,並詢問史思明的具體住處。然而,史思明行軍多年,身經百戰,警惕性極高。就在駱悅的部下逼問衛兵之時,微弱的聲響還是驚動了史思明。史思明瞬間察覺有異,立刻披衣起身。
他沒有驚動左右,而是悄悄推開窗戶,翻身躍下,躲入驛站後方的馬廄中。寒風呼嘯的深夜,馬匹躁動不安,似乎也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息。史思明來不及多想,牽過一匹早已備好的馬,翻身上鞍,便向驛站外狂奔而去。
驛站外的駱悅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當看到一騎突圍而出,立即發出命令:「放箭!」霎時間,箭矢如雨般飛向史思明。史思明縱馬狂奔,試圖衝出重圍,然而他的身影在月光下過於顯眼,幾支利箭射向他。
混亂中,一支箭矢準確地擊中他的左臂,史思明身體一顫,無法再穩控馬匹,整個人從馬上墜落在地。聞訊趕來的駱悅等人迅速上前,將史思明按倒在地,反綁雙手。儘管身受重傷,史思明依舊拚命掙扎,但面對數十名士兵的圍堵,他已無力反抗。
這位曾經叱吒北方、威震一方的梟雄,如今狼狽不堪地被押解回營,等待他的,是一場無法改變的結局。被俘的史思明被帶回營中,駱悅等人隨即將情況通報給史朝義。面對被五花大綁的父親,史朝義神情複雜。
史思明雖被擒,但依舊試圖以言辭博取一線生機。他向史朝義提出暫緩處置自己的請求,強調當下局勢緊迫,若倉促殺害他,恐將動搖軍中士氣。然而,史朝義並未立即做出回應,營中氣氛一度凝滯。
史思明被押送到柳泉驛暫時囚禁,駱悅等人深知,史思明雖已成擒,但在叛軍中仍有不少舊部對他抱有忠誠。一旦他活著,軍中難免會出現動盪。因此,為了徹底平息隱患,駱悅等人開始密謀將其提前處死。
幾天後的夜晚,駱悅帶領一隊親兵悄然來到柳泉驛。史思明被五花大綁,關押在一間狹小的屋內。當駱悅推門而入時,這位梟雄似乎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命運。他試圖再次辯解,希望能暫緩自己的死期,但駱悅一言未發,命令士兵將他拖至院中。
幾名士兵迅速上前,用繩索將史思明的脖頸緊緊勒住,儘管他拼盡最後的力氣掙扎,但最終還是被勒斃於柳泉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