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怎麼形成的

2024-07-22     花峰婉     反饋
8/8
因此李靖提出的最終解決方案,是只派熟悉當地民族習慣的官吏前往駐紮。一旦有緊急軍情,再就近從南疆的安西都護府調集漢族軍隊前往即可。

李靖的意見,對唐朝經略長城以外地區有著很強在戰略指導價值,也影響到了唐朝的民族觀。在民族問題上唐朝顯然是非常包容的,認定不管什麼民族只要入了大唐就是唐人。所以一般來說,漢這個字在很多時候是與蕃連用,單純用來表述兩個民族的客觀差異。

從「蕃」取代夷和胡,成為一個外族通用名也可以看出唐朝的民族觀。蕃的本意是籬笆,周天子分封天下被稱為「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在天子之國之外,封建一批血親之國,像籬笆一樣保護自己。進入帝國時代之後,那些皇家血脈的親王稱之為「蕃王」也是這個意思。唐朝後期那些軍政獨立的地區被稱之為「蕃鎮」也是這層意思。

唐朝將邊疆少數民族稱為「蕃」的意思,便是將他們視為護衛大唐安危的籬笆,而不再是華夷之辨思維中,需要時時提防的異族。基於這一認知,唐太宗對於請修長城的意見都只是一笑置之。願為「唐人」並融入華夏者,即便出身於蕃人,在官僚體系中也有機會出將入相。

唐朝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使得「漢」的民族性並沒有被刻意突出,真正的轉變出現在宋遼時期。對於未能完成天下一統,華夏核心區內還存在遼、夏兩個政權的宋朝來說,自知「宋人」這個自稱毫無號召力可言。相比之下,強調民族、文化屬性的「漢人」身份,則讓宋朝的士大夫階層認為,可以據此吸引遼、夏境內的漢族人心歸附。比如范仲淹就認為「幽燕數州,人本漢俗,思漢之意,子孫不忘」。換而言之,漢人身份在這裡變成了統戰工具。

反觀遼和西夏方面,基於統治需要同樣沒有去淡化民族差異。北魏孝文帝改革導致王朝崩潰的前車之鑑,使得兩國在統治時採取了「蕃漢分治」的做法。以遼朝來說,所謂「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一國兩制,用草原習慣法來約束自己人,然後在漢地用漢朝的體制來治理漢人。

至此,漢便徹底成為了一個各方都認可的民族名。
奚芝厚 • 1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6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福寶寶 • 43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