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前秦國真的很弱小甚至到亡國邊緣?真實情況是這樣

2024-01-26     花峰婉     反饋
6/7
魏國鼎盛時的西河郡示意圖

河西的失去讓秦人痛定思痛,開始了改革的試探之路。

秦簡公六年(前409年),簡公下令允許小吏佩帶寶劍,史稱「初帶劍」,從服飾制度方面提高新興階層的政治地位。第二年,秦簡公又下令「初租禾」,即廢除勞役地租,按照田地的實有畝數來徵收田賦。秦國的土地制度終於在約200年後接近中原各國,此後秦國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激發。

秦簡公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秦國的國力軍力,秦簡公和其子秦後惠公一度趁著三晉和齊國爭奪中原之際發動對魏國、韓國的反攻,在多次失敗的同時也取得一些小勝。

秦後惠公在位十三年駕崩,他的兒子出子繼位時尚在襁褓之中。流落三晉達30年的秦靈公之子公子連趁機殺回國內奪取權力,這就是秦獻公。秦獻公登基時已經是40歲的不惑之年,他又熟悉三晉的情況,於是在抓牢權力後進行緩慢但穩健的改革。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開始,他先後實施了「止從死」(廢除人殉制度)、遷都櫟(yuè)陽(在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在蒲地、藍田等邊境地區設縣、「初行為市」(允許在國都內設立貿易商行、從事商業活動)、「為戶籍相伍」(打破國野之分、族群之別,把全國人口按照五家為一「伍」編制起來)等改革,秦國面貌逐漸得到一定程度改變。

秦獻公後期,魏國遷都大梁,國家的重心也隨之遷往中原,而魏國的西河守、名將吳起也離開魏國前往了楚國。趁此良機,秦獻公加大了對河西的反攻力度。在經歷最初幾次失敗後,秦人先後贏得了雒陰之戰(前366年)、石門之戰(前364年)。尤其是石門之戰,秦軍斬魏軍首級達6萬,連周天子周顯王都送來了「黼黻」(fǔfú,繡有各種花紋的高級禮服)以示慶賀。2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又派庶長國討伐魏國西河郡,這就是少梁之戰。在此戰中,秦軍大勝,俘虜魏國公孫痤,收復了少梁城北方的要地繁龐城。

由以上史實可知,從秦簡公開始到秦獻公,幾代秦君都在改革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並取得一定進展。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上台時,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方面雖然依舊落後於東方國家,但秦國已經走出戰國初年的谷底,國力在不斷回升,與魏國的差距逐漸拉小,表現就是在與魏國的戰爭中扭轉了最初的被動挨打局面,尤其是秦獻公去世前,秦軍一連取得了三次對魏國作戰的勝利,收復了河西的一些城邑。本文前面曾解釋過,當時沒有六國合謀伐秦之事,所以根本不存在「秦國已經到了亡國邊緣」的問題。如果畫一個拋物線來表示秦國的走勢,從秦獻公開始,這條拋物線就是逐漸上揚走高而不是繼續下降的。

所以,商鞅變法前秦國是否「弱小」,就看你和誰比了,看你的參照物是什麼。

和那會兒的天下第一強國魏國相比,秦孝公初年的秦國當然能算得上「弱小」。因為那時秦國綜合實力確實不如魏國,也多次敗在魏國手中。不過要是以魏國為參照物,當時趙、韓、齊、楚、燕等國也都可以說是「弱小國家」了,因為他們也都不是魏國的對手。

要是放在當時的天下中,與同時期還剩下的大約30個諸侯國比綜合實力,秦國不但不算「弱小」,還要算是個強國:秦國是幾百年老牌大國,根基深厚,土地廣闊肥沃(關中沃土),人口眾多(吞併巴蜀前秦國人口應在200萬以上),戰略位置優越(只須防東面、易守難攻),民風淳樸,軍隊彪悍,雖然政治經濟文化上相對落後於東方先進國,但在不斷變革調整中。具體說,秦孝公繼位時的秦國綜合實力絕對強過泗上十二諸侯(宋、魯、衛、邾、薛、郳、滕、莒、任、郯、費、邳)和巴、蜀、中山、越等這些國家;在戰國七雄中,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綜合實力就算弱於魏國和楚國(體量大,又經過吳起短暫變法),但唐封葉個人認為強過燕國、韓國是沒有問題的,和齊國和趙國差不多能算並列(當時齊國剛剛田氏代齊,田齊最初屢敗於三晉;而趙國領土隔太行山被分為西北、東南兩半,趙烈侯雖用公仲連改革,但依然多次敗於魏國)。所以說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在天下30餘國中至少可以排前5名(並列)。你認為一個在30人班級中考前5的算是差生嗎?
喬峰傳 • 80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14K次觀看
喬峰傳 • 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奚芝厚 • 950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畢姣宏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510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奚芝厚 • 940次觀看
奚芝厚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670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70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