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大馬身份證也不能隨意進出東馬
如果外國人從西馬入境旅遊,要想前往東馬,還需要東馬海關再蓋一次入境章,這種情況在統一主權國家內極為少見。
那麼東馬二州為何能擁有如此特殊的國內地位?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博弈中,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東馬地方政府進行了幾番權力爭奪?
一、土著世界
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部分組成,南洋群島(包括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是南島民族的聚居地。馬來人是南島民族的一支,是馬來西亞現在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
馬來人還少量分布在周邊島嶼,如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等地。馬來半島與加里曼丹島最近處距離為600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二者少有系。馬來半島反倒是與蘇門答臘、爪哇等島聯繫更為緊密。
相較於其他南島民族,馬來人生活的區域較早建立了文明。7-15世紀,在中華與印度文明的交互影響下,馬來人在馬來半島及周邊地區先後建立了三佛齊、滿者伯夷等地區政權,佛教也在此紮根發展
10世紀後,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腳步來到東南亞。伊斯蘭教宣揚的信眾均為兄弟姐妹的教義讓底層民眾得到救贖,位於海路要衝的馬來半島最先伊斯蘭化。
到15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馬六甲王國崛起,取代了滿者伯夷的地區霸主地位,佛教在南洋群島式微。
馬來半島以東,是面積達74萬平方公里的加里曼丹島(婆羅洲),14世紀建立的汶萊帝國是這裡的統治者。這同樣是一個由馬來人建立的伊斯蘭政權。如今歸屬東馬的兩個州,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是汶萊的領土。
相較於馬來半島,加拉曼丹島的馬來人並不占絕對多數,這裡還生活著卡達山、達雅克等土著民族。這些民族也是南島民族,其文化上與馬來人有相似性,開化程度要落後於馬來人。
16世紀後,葡荷英等西方國家先後將觸角伸進南洋群島。他們試圖在當地建立殖民據點,進而控制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
汶萊帝國在16世紀後衰落,其東北領土(今東馬沙巴)被來自菲律賓的蘇祿王國占據,衰落的汶萊帝國僅能控制加里曼島西北部(今汶萊、東馬砂拉越)。
二、米字旗下的鄰居
到19世紀初,已在印度站穩腳跟的英國繼續向東擴張。英國盯上了馬來半島,到1824年,英國已控制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英國將三地整合成「海峽殖民地」,作為在馬來半島的前進踏板。
被逐出馬來半島的荷蘭人則全力以爪哇島為核心,向周邊外島如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南部擴張。
汶萊統治的加里曼丹西北部在1840年代因稅收過高而陷入動盪。當時汶萊蘇丹的舅舅哈辛奉命平叛,他尋求到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