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在西周之前,因為沒有祭墓的習俗,所以不起墳更不留標誌。漢代開始,流行築墓,於此同時,墓碑也應運而生。立碑起於東漢時期,在墳前立下石碑,刻下死者生前的履歷,在緬懷的同時,也是一種頌揚。
墓地是民間在孝道教育下的核心的表達場所。誄文、立碑、祭奠,已經在時間的沖刷下化繁從簡,儘管喪葬的儀式感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後輩對先人的孝,也是傳統禮教的一種遺留形式,同時墓葬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大參考。但是,時代決定了喪葬的方式,一切繁冗的儀式和築墓,都要讓度給環境資源。
我們可能無法向以前的人那樣,知道碑文上的字的具體含意,但是內心的緬懷與思念是不變的。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的一句經典台詞: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失。所以我們的文化催生了清明節這樣的節日,讓我們在忙碌的一年裡,去祭拜離去的人,也因為這思念,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般可寄哀思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