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隨著時代的變化,兄弟姐妹的相處模式,不再是留在老家,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困在村裡的幾畝薄地上,而是外出謀生的人居多。
到了節假日,恨不得馬上回到老家去,和家人吃頓團圓飯,敘敘舊,說說人生的過往。
也有一些家庭,一家人都外出混日子,就相約在某個人的家中小聚。
血緣關係,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了,可是等我們都長大了,關係就變得微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晃又是端午節,若是你和兄弟姐妹吃頓飯,就會明白,還是各自過日子好了,畢竟親人之間的「薄情」,令人難受。
01
父母老了,沒有能力伺候遠道而來的「客人」。
兄弟姐妹都長大成家了,就意味著父母老了。
可是有的人,卻依舊認為,父母還是中年時候的樣子,能夠伺候好「幾個兒女」,任勞任怨。
父母總是在端午節之前,按照傳統習俗,包了粽子,還照顧到每個人的口味。
關於孫輩的愛好,老人也會考慮到,甚至為了給孫子買到玩具,特意去了一次集市或者縣城。
當父母很老了,你會發現,父母開始薄情了,壓根就不想給誰做飯,或者想做飯,卻怎麼也提不起精神,只能應付一頓,或者讓左鄰右舍買一些熟食。
若是有一個兒女在父母身邊,那麼他一定是「出錢出力」最多的人,過節的時候,接替了父母的擔子,忙得像陀螺。
我的表叔,今年五十多歲了,在山溝里住了大半生,父親已經過世多年,母親和他同住。
端午節,兄弟姐妹從四面八方趕來,表叔急急忙忙買菜,又到菜園裡摘菜。
表嬸也在一旁幫忙。
從外地開車來的幾個兄弟姐妹,在一旁觀望,還拿起手機,到處拍照,發朋友圈。廚房裡,誰都沒有去瞧一瞧......
飯局上,表叔意味深長地說:「媽也一把年紀了,需要我來伺候,沒想到,你們也要我伺候。怎麼說,也說不過去吧......」
一句話,讓在座的人,都沉默了。端起的酒杯,默默放下來;發出的朋友圈,也黯然失色。
人啊,若是到老家,只是開開心心做客,那就不必了。因為老家的人,忙著種地,還要伺候老人,待客的時候,會怠慢,也會煩躁。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誰會可憐父母呢?最可憐父母的人,又變成了親人之中,最吃虧的人,說起來,也不太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