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讀懂幾句話,悟人生大智慧

2023-02-10     洪翠蝶     反饋
6/10
三、到彼岸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里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般若一詞在漢語中沒有相當的詞語,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顯示的真理,是無為無漏的,是破除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

《大智度論》講:

云何名為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

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

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這六種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先導,其餘五種波羅蜜為輔助。所謂「五度如盲,智慧為眼目」。所謂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是菩薩到彼岸的法門。

剛才講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樣,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為到達彼岸的法門。

佛典中在強調般若的重要性時指出:

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宗鏡錄》卷九十)

由此可見,修一切法門,都要以般若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禪的正見時,反覆強調我們信仰佛法,要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我們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導下才不會走彎路,才不會成為有漏的因。

一般的講,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大家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只有在當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時時刻刻有證量,時時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後,那你永遠不會有受用,永遠不會有證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來。

怎樣才能勘破煩惱,超越生死呢?必須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在緣起性空法則的觀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消融一切對立面。

但是也不能執著有我無我、非斷非常這些觀點。如果執著這些觀點,又會成為障礙,即所謂法執。我執是障礙,法執也是障礙。

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涅槃即是寂滅,寂滅就是煩惱永滅。

涅槃的境界本來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因為有煩惱的障礙,所以涅槃的境界顯示不出來。

為什麼我們不能執著涅槃呢?因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從外得,所以涅槃顯示出來只是本有的東西,好像鏡面的光明一樣。我們心地的這面鏡子被塵垢所蓋覆,通過修行使這面鏡子垢盡光現。所以我們不要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障礙。

我們能夠觀諸法實相,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言思路絕,則煩惱性空,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

到此也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當下不生不滅,當下就能了生脫死,當下無住,當下應緣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無度,無度亦無,是名真度。此時萬里晴空,一物也無,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稱圓滿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