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東渡,尋藥是假,陰謀是真?秦始皇的海外大棋,今天才看懂!
《——【·前言·】——》
提起徐福東渡,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去為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難道一個皇帝為了活得更久一點,就讓人帶著幾千人出海冒險?
仔細翻翻史書,你會發現事情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秦始皇這個人,統一六國、修建長城、車同軌書同文,哪一件事不是深謀遠慮的大手筆?
他會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仙藥就白白送出去三千人和無數財富?這些看似零散舉動背後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皇帝的海洋夢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趙國邯鄲,成長在秦國咸陽,按理說應該是個標準的內陸人。
誰能想到,這個從小在黃土高原長大的皇帝,後來卻對大海產生了近乎痴迷的興趣。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剛剛滅掉齊國,立馬就在山東沿海設立了海鹽縣。
這個動作很有意思,剛打下來的地盤,第一件事不是安撫民心,而是搞海鹽生產。
海鹽在古代可是硬通貨,控制了海鹽就等於控制了財富的源泉。
更奇怪的是,從公元前21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了他著名的東巡之旅。
五次東巡,有四次都要跑到海邊去看看。第二次東巡的時候,他在琅琊台一待就是三個月。
三個月啊!要知道皇帝的時間有多寶貴,國家大事堆積如山,他卻在海邊待了整整一個季度。
琅琊台這個地方,秦始皇簡直是下了血本。
他下令遷移三萬戶百姓到琅琊台下定居,還免除了他們十二年的徭役。
十二年免稅!這在當時是多大的優惠政策。修建琅琊台動用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立石刻碑,規模宏大。
這些舉動放在一起看,就不像是一個內陸皇帝的隨性之舉了。
秦始皇明顯是在有計劃地布局海洋戰略。他要把東海變成秦朝的內海,把沿海地區變成帝國的前沿基地。
徐福身份不簡單
徐福這個人,史書上記載他是齊地的方士。
方士在那個年代就是搞迷信活動的職業,地位不高,但很受統治者歡迎。秦始皇迷信長生不老,徐福就投其所好,說自己能找到仙藥。
公元前219年,就在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到琅琊台的時候,徐福第一次上書求見。
當時,皇帝正在海邊,心情大好,徐福就在這時候提出要出海尋找仙藥。秦始皇當即答應,給了他大量的財物和人手。
徐福的第一次出海很快就回來了,理由是遇到了大魚阻擋去路。這個說法聽起來很荒唐,但仔細想想,徐福可能是在試探。
第一次出海,他需要摸清楚海上的情況,了解航行路線,確定目的地。回來後,他就有了更具體的計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到了榮成山。
在這裡發生了一件很有象徵意義的事情:秦始皇親自射殺了一條大魚。
這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像是一種祭祀儀式,向海神宣示主權。
徐福抓住機會,說自己之前就是被這樣的大魚阻擋,現在皇帝已經射殺了海中惡魚,可以派善射者同行保護。
秦始皇再次同意了徐福的請求。這一次,徐福帶走的隊伍規模龐大:三千童男童女,還有五穀種子和各種工匠。
這個配置怎麼看都不像是去找藥的,更像是去建立殖民地的。
大規模移民計劃
徐福第二次出海的隊伍配置,暴露了這次行動的真實目的。三千童男童女,這個數量不是隨便定的。
童男童女年紀輕,適應能力強,能夠在新環境中生存繁衍。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太多的故土情懷,容易在新地方安家落戶。
五穀種子的配備說明這次出海不是短期行為。
如果只是去找藥,帶點乾糧就夠了。帶種子就意味著要在目的地長期居住,要開墾土地,要建立農業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