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無人可用,名將卻在牢里

2025-10-07     花峰婉     反饋
1/3
▲孫傳庭(1593-1643)。圖源:影視劇照

帝國無人可用,名將卻在牢里

最後一戰,扼守潼關的大明督師孫傳庭,明知出關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必死無疑。

崇禎皇帝不聽他的解釋,一再催促他出兵,不得片刻延遲。

孫傳庭原本可以抗命,他的秦兵,是帝國最後三支軍隊之一。

但他沒有抗命。他迫不得已率軍出關,揮師東向。

出關時,他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

不久,孫傳庭慘敗,部分殘兵退回潼關。李自成一路追擊,破關而入。

孫傳庭原本可以逃命,像歷史上無數戰敗的將領一樣。

但他躍馬揮刀,沖入戰場。死得慘烈。

這一年是崇禎十六年(1643),距離大明王朝的覆滅,不到半年時間。

史書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有人造就時代,有人被時代毀滅。不知道孫傳庭屬於哪一種?

讀孫傳庭的傳記,一個很明顯的感覺,他是二者皆有之。在與時代的撕扯中,他曾有意遠離之,亦曾主動擁抱之,最終選擇與整個時代「同歸於盡」。

此生悲壯,唯余浩嘆。

孫傳庭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此時離大明王朝覆滅,不過51年。而孫傳庭最終活了50年,一生堪稱與帝國命運相始終。

他是代州振武衛(今山西代縣)人。儘管出身軍籍家庭,但自小聰明絕倫,13歲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童子試。

不知道史書有沒有誇張,說孫傳庭在隨後大小數十次考試中,通通都是考頭名。

26歲那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他順理成章地考中進士,不過名次不算高,是三甲第41名。

之所以要把他的名次寫出來,是因為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這次進士考試排名,比孫傳庭高一個名次,即三甲第40名的那個人,叫袁崇煥。

日後,這兩個名次相挨著的進士,一個是帝國在遼東的猛將,一個是帝國在陝西的王牌。

歷史在冥冥之中,已經為後來的崇禎埋下了兩個預設的時代英雄,但後來的崇禎一個都沒有珍惜過。

考中進士就開始當官,孫傳庭的仕途起點是知縣。

他先後在河南永城、商丘做過知縣,口碑頗好。當地人評價說,孫知縣文武全才,絕非一般俗吏能比。

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好乾部,關心民生疾苦,敢於動真碰硬。

大約在地方做了五六年知縣,天啟五年(1625),孫傳庭入朝述職,得到提拔,成為吏部官員。

但不久之後,他突然辭職了,回老家鄉居,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從32歲到42歲,那是一個人生命中拼事業最關鍵的十年啊。孫傳庭就這樣輕擲掉了,多麼可惜。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

其實,沒那麼難解。孫傳庭後來雖以武將聞名,但他是一個十足的文人士大夫。他入朝廷時,正是魏忠賢專寵、權勢最盛之時,從理念上,他同情東林黨人,而對閹黨不甚感冒。

朝局因為黨爭而污濁不堪,這名儒家的忠實信徒,遂決定以奉母盡孝為名,辭職回鄉。

孔子曾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孫傳庭以歸隱的方式,遠離朝廷是非,同時對朝廷進行了含蓄的批判。

在一個稍微正常點的時代,歸去來兮,也很正常。但孫傳庭生活的時代,卻不時與他的內心訴求產生劇烈的衝突。

最典型的是,在他鄉居期間,從崇禎三年(1630)起,農民起義軍沖入山西。他的家鄉成為官軍與義軍對抗的前線。

最終,現實戰亂讓孫傳庭無法超然世外。他寫詩說:

湖海憐多病,乾坤苦用兵。

彷徨清不寐,倚劍看欃槍。

人是閒散人,心卻揪著帝國戰局。

到了崇禎七年(1634),後金的軍隊竟然從大同、張家口突入塞內,並攻克了孫傳庭的家鄉代州。

大明帝國的最後十幾年,誠為多事之秋。內憂外患,內有流寇起義,外有滿人寇邊,最後,這個老大帝國,不是死於內,就是死於外。

孫傳庭真的坐不住了。他給崇禎上了一道疏,叫《有敵情必有虛怯之處疏》。看名字就知道,這是批評內政的。

他在等待機會復出。

時局變得越來越壞,他變得越來越焦灼。他早已不在局中,完全可以置之不顧,乘桴浮於海,但這就是傳統士大夫的可貴之處——國難當頭,捨我其誰!

有人跟他說,先生想復出,但天下事恐怕不可為啊。

孫傳庭很生氣,說,這是什麼話!要自己做過才知道可不可為。現在就從我開始做起,有沒有用,那是命的事,我不管。

儒家的出世與入世理想,在一個人身上統一得如此完美。

時代是這樣一個時代,崇禎八年(1635),孫傳庭復出那一年,許多人已經一眼望見了帝國的盡頭。

好在有一些人在救時救世,不然這個盡頭會來得更快。

那一年,崇禎家族在鳳陽的祖墳,被起義軍燒毀。崇禎下了罪己詔,反思明朝進入內外交困的處境,是因為所任非人,導致「虜猖寇起」,「虜乃三入(三次入關),寇則七年(作亂七年)」。

次年,1636年,孫傳庭被推薦任陝西巡撫。

推薦者或許不懷好意,因為陝西當時是所謂「賊窩」,叫「賊亂關中」,從1626年至1636年間,陝西巡撫連換了7人。

沒想到,孫傳庭欣然接受,表示「亦願一當也」。

臨行前,崇禎接見。

孫傳庭委婉地表示,臣恐怕不能徒手撲強賊。意思是要皇帝提供士兵和軍餉。

崇禎緊皺眉頭說,給兵難,給餉更難啊。猶豫了半天,最後給了孫傳庭6萬兩軍餉,後面的缺口,讓孫自己想辦法籌措。

靠這筆啟動資金,孫傳庭從無到有,徵募了一支3000人的軍隊,進入潼關,開始了叱吒風雲的個人傳奇。

崇禎時期,大明進入一個後人命名為「崇禎死局」的困境中。簡單說,帝國由於天災人禍導致財政短缺,財政短缺反過來加劇了天災人禍:

由於財政短缺,政府為解決遼東戰場與後金戰爭的經費,遂加征「遼餉」;

由於遼東戰場開支形同無底洞,政府開始人員收縮,對官辦驛站進行裁撤,導致被裁員的驛站工作人員加入流寇隊伍,故朝廷不得不在「遼餉」之外,加征「剿餉」,剿除匪寇專用;

由於徵收「剿餉」加重人民負擔,民怨達到頂點,把更多人推向起義軍的隊伍,「匪寇」越來越多,剿匪隨之需要越來越多的士兵,於是朝廷開徵「練餉」,專門用於練兵。

如此,偌大的帝國左支右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無力走出死循環。

到了陝西以後,孫傳庭顯然已看出「崇禎死局」是個死結,如果繼續加餉—養兵—剿匪的套路,只會死得更快。

他採取的是另一套做法:挑戰潛規則。儘量不加重百姓負擔,而尋求向富戶豪門下手。

按照制度,明朝的衛所均實行軍屯制,但到了明末,屯田已被權貴侵蝕殆盡,而士兵則只是花名冊上吃空餉的一個個名字而已。

孫傳庭不是第一個發現問題所在的人,但他是第一個發現問題而不裝睡的人。

他貼出告示,要求豪強權貴交出多占的屯田,「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遺一粒」,拒不執行者,則直接梟首示眾。

據說,占屯田、吃空餉已從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人人皆知,而人人見怪不怪。當地權貴面對孫傳庭的來勢洶洶,相信人性自有弱點:只要他是個人,不是機器人,就有個價,能花錢搞定,10萬不夠就100萬,100萬不夠就1000萬……

他們此前或許已經搞定了無數巡撫,但沒想到孫傳庭是特殊材料製成的。

權貴富戶被孫傳庭收拾得很慘,他們對孫傳庭恨之入骨,以後則反撲過來加速了孫傳庭悲劇的誕生。

孫傳庭依靠清屯,最終養成了一支精銳的秦軍。

他對自己的經驗頗為自得,給崇禎上疏說,以後陝西剿匪、練兵,不必仰求國家財政部接濟了。他是想讓皇帝明白,打破潛規則,從權貴手中清屯,才能解開帝國沉淪的死循環。

但崇禎對比了加征剿餉和清屯的效率,還是傾向於來錢更快、更簡單的加征剿餉。所以只是下旨獎賞了孫傳庭,而未採納他的做法。

孫傳庭無奈。

孫傳庭還來不及嘆息,戰爭已經讓他一戰成名。

當時,朝廷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專剿潼關內的義軍;任盧象升為五省總理,專攻潼關外的義軍。孫傳庭的任務,是協助這兩人作戰。

洪承疇和盧象升,都是帝國最有名的武將。洪承疇手中的秦軍,盧象升創立的天雄軍,與正在抵抗後金的關寧鐵騎齊名,均是明朝的主力部隊。

即便如此,洪、盧兩人都承認,並未能重創「闖王」高迎祥的義軍。

孫傳庭的秦軍練成後,設計引誘高迎祥深入關中,在著名的黑水峪(今陝西周至縣黑河水庫)之戰中,活捉了高迎祥等義軍主要將領。

高迎祥等人被押往北京,凌遲處死。

孫傳庭一戰成名。

隨後,他連續剿滅了幾股重要的義軍勢力。一時間,他的威名幾乎蓋過洪承疇了。

義軍在陝西遭到強力阻擊,遂大部轉移到河南發展。崇禎十一年(1638),孫傳庭奉命出征,過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幾股義軍勢力兵敗投降。

此時,遭到洪承疇追堵的李自成部,勢孤失援。

傳說,洪承疇與孫傳庭合力,打得李自成僅剩十八騎突圍而走,幾乎全軍覆滅。

十八騎的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李自成部被打得七零八落,則是事實。加上此時張獻忠、羅汝才等義軍首領都投降了朝廷,明末農民起義走到了最低潮的時期。

於是,帝國中樞認為內亂已經平定,朝中要員紛紛慶賀「天下無賊」。這為崇禎誤判形勢營造了氛圍。

長期以來,明朝都在攘外和安內孰先孰後的問題上搖擺。最終,崇禎聽從了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攘外必先安內」,向清軍釋放緩和氣氛,全力對付內亂。

現在,聽到李自成大敗、張獻忠投降的消息,崇禎斷定內亂已平。加上清軍放言將要南下,崇禎決定由「安內」轉向「攘外」,下令洪承疇、孫傳庭入衛京師。在此之前,盧象升也已從剿寇主戰場退出,被任命為宣大總督,抵禦滿洲鐵騎。

崇禎朝最後一次重大國策調整,悄然完成。但這次調整,埋下了四五年後明朝「亡於內,而非亡於外」的伏筆。

明末清初史學家吳修齡說:

京城有警,洪公(洪承疇)、孫公(孫傳庭)一去一留,及為正計,而齊撤之以開賊生路。

這個判斷無疑是正確的,如果調洪承疇入衛,而留孫傳庭繼續剿寇,明朝的歷史極有可能被徹底改寫。但現實卻是,崇禎把帝國最猛的將領和部隊,通通投入攘外,使得中原出現了剿寇的兵力空虛地帶,義軍很快「春風吹又生」,捲土重來。

《明史》記載,洪承疇、孫傳庭離去後,李自成「稍得安」。

李自成獲得喘息機會,借用河南大饑荒的機遇,以「迎闖王,不納糧」相號召,在河南重新聚攏起龐大的隊伍。這次,明朝沒有機會了。

更可悲的是,入衛不久,孫傳庭蒙冤,竟被投入監獄。

帝國無人可用,而名將在牢里。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61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