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據兗州,收編黃巾軍30萬人,選精銳組成青州兵。
別人看到的是叛軍,曹操看到的是人力資源,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這麼說,曹操自己的說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字之差,立場全變,200年,官渡。
袁紹10萬大軍南下,曹操只有2萬人,所有人都覺得曹操完了,連曹操的謀士都勸他退守許昌,曹操選擇死磕,相持幾個月,糧食快沒了。
許攸連夜投奔曹操,告訴他袁紹的糧草在烏巢。
曹操赤腳出來迎接許攸,然後親率5000精兵奔襲烏巢,一把火燒光袁紹所有糧草,袁紹軍心動搖,全線崩潰,曹操殲敵7萬,袁紹只帶800騎兵逃回河北。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
207年,白狼山,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到烏桓,烏桓在今天的內蒙古、遼寧一帶,路途遙遠,將軍們都反對出征。
"烏桓貪而無親,不會幫袁尚,我們去打他們,劉備會偷襲許都。"
只有郭嘉支持:"烏桓遠在塞外,肯定沒防備,現在不打,以後就是大患。"曹操決定出征,夏秋連續大雨,傍海道不通,怎麼辦?
田疇站出來:"我知道一條路,盧龍道,從無終縣可以直達柳城。"
田疇是當地人,熟悉地形,曹操選擇相信他,繞道數百里,穿越白狼山,突然出現在烏桓面前,蹋頓大驚,倉促應戰。
張遼一馬當先,斬殺蹋頓,烏桓全軍覆沒。
至此,曹操徹底統一北方,從公元189年到207年,18年血戰,北方終於不再有大規模戰亂,老百姓終於可以安心種地了。
——《肆》——
讓北方百姓真正活下去
統一隻是第一步,讓人活下去才是真本事,曹操做了三件事,第一,大規模興修水利,西到關中,北到幽州冀州,南到河南湖北交界,東到淮南。
到處都在修水渠、建堤壩、開運河。
為什麼?配合屯田制,有了水,才能種出糧食,第二,稅制改革,屯田戶交實物,其他農戶交"財產稅",什麼叫財產稅?
根據你家的土地、房屋、車輛、牲畜,甚至奴婢的數量,分成若干等級。
不同等級交不同的稅,這實際上是讓富人多交稅,窮人少交稅,第三,重建社會秩序,曹操三次發布"唯才是舉"的求賢令。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品德完美的人才能用,那齊桓公怎麼稱霸?只要有才能,品德差點也沒關係,這在當時是石破天驚的觀念。
漢朝選官看出身、看品德,曹操直接打破這套體系,結果呢?
建安年間,北方出現了久違的繁榮,人口增長,農業恢復,手工業發展,特別是冶鐵業,為農業提供了大量鐵制農具,文學也繁榮了。
鄴城成為文化中心,"建安文學"流傳千古。
曹操自己就是大詩人,《觀滄海》《短歌行》,哪一首不是千古名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奸臣能寫出來的嗎?
更關鍵的數據來了,史學家估算,從196年屯田制實施,到220年曹操去世。
北方人口從戰亂時期的不足500萬,恢復到1000萬以上,整整翻了一倍,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至少500萬人因為曹操的政策而活了下來。
如果沒有屯田制,沒有統一戰爭,沒有水利建設,這些人可能都死在饑荒和戰亂中。
所以說,曹操讓北方百姓多活了幾十年,一點都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