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白居易途經李白之墓,眼含熱淚寫下一首悼亡詩,字字動情!
唐朝有位「實用派」詩人白居易,他最討厭的就是那些「無病呻吟」之句。
因此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管是寫文章還是寫詩,都得有實際意義,否則不如不寫。
他希望人們寫出來的詩能夠「補察時政」「泄導人情」。
他的想法很好,但是現實很殘酷……
亂世之子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他們家祖上就是當官的,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當官的。
雖然是「官宦世家」,但是白家長輩們做的官,都不怎麼大,沒有那種能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的大官。
因此,白家也只能算是「中小官僚家庭」,沒啥根基。
而在白居易一周多的時候,河南發生了動亂。駐紮在這裡的藩鎮節度使李正己自以為天下無敵,於是他割據河南十幾個州,在這裡當起了土皇帝。
唐代宗自然是不樂意,他當即派人前來解決這個叛賊,於是唐軍與叛軍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
和平年代最受苦的,就是老百姓,而在戰爭時期最受苦的,依然是老百姓。張養浩的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真的是至理名言。
白居易兩歲時,他的爺爺去長安拜見皇帝,但是這一路上的顛簸令這位老人死在了長安。
朝廷為了補償白家,提拔了白居易的父親,讓他當上了彭城縣的縣令。
白季庚當上縣令之後,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是他的事,他也拼了命地去做。
叛軍攻打徐州的時候,白季庚跟著徐州刺史堅守徐州,成功等到了援軍的到來。
朝廷見這兩人配合這麼好,於是便將白季庚調到了徐州刺史身邊,讓他當了徐州別駕。
但是這樣一來,白季庚就不能及時照顧家人了,因此,剛滿十歲的白居易和母親被送到了宿州躲避戰亂。
但是第二年,宿州這邊又發生了動亂,白居易一家只好南下去了越中。
到這時候,白居易已經在人世間生活了十幾年了,但是基本上沒過過一天好日子。
從出生起就一直在戰亂中奔波,甚至連讀書的時間都沒有。
當其他人因為六歲作詩而被稱為神童時,白居易還在跟著母親穿越戰線。
這種悲慘的童年,給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在他心裡種下了一顆嚮往和平的種子。
但是光有種子可不夠,為了讓種子發芽,白居易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很多的努力。為了追上其他人的學習進度,白居易的刻苦「肉眼可見」。
居易諷唐王納諫
白居易跟著家人來到南方後,終於過上了比較安穩的日子,這時他聽說南方的科舉考試還在開展,於是便開始埋頭苦讀,打算靠科舉當個官。
不過此時的白居易已經十幾歲了,人家其他孩子都從小開始學,白居易現在才開始。
為了追上落下的進度,白居易每天讀書,讀書把自己的嘴都讀出了瘡;每天寫字,寫得自己手上滿是老繭;每天發愁,愁得自己年紀輕輕就滿頭白髮。
白居易家裡可沒有少白頭的病史,因此他這就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導致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白居易的刻苦努力下,他真的考上了。
而且通過這次考試,他還認識了一位好朋友,他就是後來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的元稹。
白居易高中之後,被任命為校書郎,之後他又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長安,成為了翰林學士。
白居易擔任翰林學士期間,提出過很多出色的建議,他的才華被唐憲宗發現了。
於是唐憲宗破例將他提拔為了左拾遺,讓他跟在自己身邊進諫。
在白居易眼中,身為言官的任務,就是幫助皇帝做得更好,當皇帝做錯事的時候,官員就該出來阻止,同時還應該給出正確的做法。
但是皇帝也是人,也喜歡聽好話,白居易整天在皇帝身邊念叨,難免會讓皇帝心生反感。
白居易從小生活的那個環境,導致他見過太多的民間疾苦,也見過太多的不得已而為之。
因此他深知,有些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到。
光靠他們朝中的這幾個官員,是沒法治理好整個國家的,因此白居易發起了一場「新樂府運動」。
上古時期的樂府詩,經常針砭時弊,說出當時的社會困難,但是現在唐朝卻很少有人敢這麼寫。
為了改變這種言路閉塞的狀況,白居易建議詩人效仿古代樂府詩,也「以詩論政」。
為了讓自己的倡議能發揚光大,白居易這個左拾遺以身作則,寫了很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有的時候他甚至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
白居易的想法也很簡單,他本來就是個言官,多次上書也只不過是盡職盡責而已。
這天,唐憲宗對身邊的李絳發牢騷,他覺得白居易是自己提拔上來的,但是他現在卻總是給自己找不痛快,有點令人難過。
不過李絳還是有見識的,他在寬慰了唐憲宗一番之後,又說白居易只是一片忠心罷了,他所做的一切也只是為了能讓朝廷廣開言路。
無妄之災見先賢
白居易在朝中是有名的「熱心腸」,誰出了什麼事,他都要過去幫忙說兩句。
白居易的這種性格,讓他結識了很多朋友,但同時也與很多人結了仇。
公元815年,時任宰相的武元衡遇到了刺客,不幸身亡,而他遇刺的原因竟是主張削藩。
唐朝的藩鎮過於猖狂,白居易小時候就差點死在藩鎮引發的動亂中,因此他非常支持削藩。只有將這些藩鎮節度使給壓住,唐朝才能獲得安寧。
但是這些節度使的勢力太大了,白居易只是因為在朝中說了一句「要嚴懲兇手」,就被人以「越職言事」為理由一通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