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被譽為「百年第一」。這位年輕的蜀中才子,再一次轟動整個京城,同年十一月,蘇軾被授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離開京城前往赴任時,弟弟蘇轍送別蘇軾,一直送到鄭州方回。
離別不久,蘇軾行至澠池時,收到弟弟寄來的一首七律詩歌《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曰:「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斯。」
蘇轍在詩中,回憶了不久前離別的情景,回憶了早些年,與蘇軾和父親,三人前往京師趕考時借宿老僧奉閒寺中題詩壁上的往事,表達了對哥哥的牽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淡淡地對人生和前途的擔憂之情,是一首感情充沛的七律之作。
在接到弟弟的詩之後,蘇軾有感而發,於是回詩一首,便是這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寫下這首詩時,人恰好在澠池這個地方,但匆匆幾年之後,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僧奉閒已經去世,寺中牆壁上曾經的題詩也早已脫落,蘇軾目睹這一切,內心不禁生出無限感慨。
這時的蘇軾,剛剛二十四歲,正是年少成名,意氣風發的時刻,與兄弟間偶爾的離別,似乎不必這樣過分悲傷,而蘇軾本就有一派樂觀的性格,所以,當蘇軾寫下《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回詩時,就容易讓人費解:為什麼意氣風發的蘇軾會寫出這樣老氣橫秋的作品,為什麼偶然間的感傷會電光火石般生出「雪泥鴻爪」這樣深刻的人生頓悟,為什麼這樣隨筆寫下的幾句竟會成為千年後仍然顛不破、逃不脫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