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因一首賞花小詩被貶14年,歸來後賭氣又寫一首,成千古經典

2025-08-06     滿素荷     反饋
2/3
因為一首詩被貶,這首詩難道不簡單?

的確如此。

詩名「戲贈」,便有了調侃、諷喻的意思。

詩人貶朗州整整十年,這十年間,反對「永貞革新」的頭兒們提拔了許許多多官員,成為朝廷新貴。

毋庸置疑,他們相互之間存在著隔閡和對立情緒,甚至互相瞧不起,正因如此,詩人要與他們調侃一下。

詩人把他們比作桃花,看起來像是讚美,實質是諷刺。

李白曾把桃李比作諂媚取寵的小人,劉禹錫「儘是劉郎去後栽」這一句,直刺最高統治者的痛處,因而激怒了憲宗,劉禹錫又被貶到了邊遠地區。

又過了十四年,劉禹錫回到長安,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三月,「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感慨系之,又寫了一首詩——《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桃花沒有了,當年趕熱鬧的新貴也不見了,連種桃的道士也不知所蹤。

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傳到文宗,已整整換了四個朝代。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事變化相當大。但過去打擊他的人和一部分勢力依然存在。

所以,他寫這首詩,是為向對手表明他絕對不會因為屢遭打擊而就此屈服的決心。

詩中最後一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意為世事如雲,隨風飄散,唯有「劉郎」依然故我,劫後重來,表現出無比的自信和對曇花一現的風雲人物的哂笑。

成語「前度劉郎」也是從此詩概括而來的,意思是去了又來的人,代表了歷盡劫難而無改貞操的人格典範。

紛繁複雜的鬥爭、二十三年的困頓與磨難,似乎更激發了詩人與命運抗爭的意識,他無比堅定地固守著昔日之本心與理想。

對既往不悔,對當下不懼,對未來無畏,詩人骨子裡的倔強與豪氣,溢於字裡行間,令人感佩。
呂純弘 • 61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