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將自己身邊這些人都派去了,索額圖、馬齊、佟國維都踏上了北上的旅途。但是他們走到半路上的時候,出現了意外。
本該在西北地區的噶爾丹,跑來橫插一腳,大舉侵犯喀爾喀蒙古,堵住了談判團北上的道路。沒辦法,他們只好返回北京。
康熙皇帝得知噶爾丹如此囂張後大怒,決定換個地方談判,同時降低了談判的標準。
康熙皇帝現在想的不是拿回雅克薩,而是快點結束東北的事,他想快點去揍噶爾丹。
因此《尼布楚條約》作為清朝簽訂的第一個對外條約,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在尼布楚的談判持續了十六天,雖然清朝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土地卻歸沙俄所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清朝的無能。
當時去參加談判的人很多,為了讓這些人進出境的時候方便一點,康熙便給他們弄了一張「信函式集體護照」。
從1689年到1839年期間,中國人使用的護照,其實都是這種「信函式集體護照」。
這種護照就像是一封「介紹信」,主要用文字以及信函籠統內文,描述赴外中國人的信息,看起來就像是一份文件。
為什麼1839年之後就不用了呢?因為184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新版護照
1840年發生的大事,應該沒人不知道,因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次鴉片戰爭轟開了清朝的大門,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外國列強的壓迫。
為了能夠更好地向我國傾銷商品,外國人要求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而且還是越開越多。
為了顯示自己的「文明」,外國列強不僅要在中國有租界,還希望清政府到外國去建立大使館或者領事館,清政府不敢反駁,自然是要安排一些人出去的。
如果要派人出去,那就得有配套的東西,護照自然也不能少。
於是,單人單紙的護照就替代了之前的信函護照。
這種護照的樣式也是學得外國的,因此一開始的時候,頒發護照的規則非常簡陋,非常的「不正規」,因此也鬧出了不少的麻煩。
不過好在這些能擁有護照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在他們的建議下,頒布護照的法律也在逐漸完善。
但是由於朝廷不作為,因此頒發護照的機構有很多,不管是總理衙門,還是各國的領事館,都有資格頒發護照,根本不用經過「官方」認證。
因此中國護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給普通僑民的「內地遊歷護照」,還有一種是給工人用的「華工護照」。
清朝末年的時候,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因此有很多人願意出海,去外國當勞工。為了證明這些人的身份,也會給他們頒發華工護照。
但是,護照的作用其實跟國家緊密相連,國家強大了之後,拿出護照就是「免死金牌」,如果國家弱小,拿出護照來也不過是一張紙。
眾所周知,近代史上的清朝十分弱小,基本上誰都能過來踩兩腳,因此中國人出海之後,得到的待遇也是非常一般。
如果是有點身份的僑民,還可能被外國人當作一般人來看待,如果是拿著華工護照的工人,在外國人眼裡就是非常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