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以前,沒有農民起義?

2025-07-28     花峰婉     反饋
3/3
意思就是:公卿貴族們怕被周厲王殺頭,於是攛掇自己的族人一起造反了!

這不是農民活不下去造反,是貴族帶著自家兄弟清理門戶!

老百姓跟族長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綁在一起的。

再一個,春秋時期,地廣人稀,餓不死!

那會兒啥最值錢?人! 啥最不值錢?地!

中原大地,宋國鄭國那麼擠的地方,兩國邊境還有大片荒地撂著長草呢!

也就是說,只要您肯干,開塊荒地自己種,餓死的可能性不大。

生存底線有保障,誰特麼願意把腦袋別褲腰帶上造反?

戰國變局求生

到了戰國,天翻地覆!禮崩樂壞!

大家族開始分崩離析,小家庭成了主流。

鐵器牛耕一推廣,生產效率蹭蹭漲。

七雄爭霸,打得你死我活,急需兵源和糧草。

於是,一套劃時代的制度橫空出世:授田制!

孟子他老人家不是總念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嗎?

這可不是空想!那是戰國到西漢初年國家層面的基本國策授田制!

國家就是最大的「地主」,把掌握的土地按戶口,直接分給農民!

標準大致就是孟子說的,一百畝耕地,五畝宅基地。

種出來的糧食,交一部分給國家當稅,剩下的歸自己!

「耕者有其田」,在戰國不是口號是現實!

這制度妙啊!對農民來說:國家直接給你生產資料!

只要肯下力氣,老婆孩子熱炕頭,小日子有奔頭!

雖然稅賦勞役不輕,但核心的生產資料土地,牢牢握在自己手裡,心裡不慌!

對國君來說:農民有地種,就肯賣命打仗,就能多打糧食交稅,國家就強!這叫雙贏!

戰國人口在漲,但遠沒到後世那種爆炸程度。

國家手裡還有大量土地儲備,能持續不斷地給新成家的小伙子們分地。

「土地兼并」這個後世王朝的絕症,在戰國還是「潛伏期」。

農民和地主的矛盾,被這波「授田紅利」大大緩解了。

戰國七雄,拼的不是誰更能搜刮,而是誰更能分田!

把土地塞進農民手裡,就是把兵源和糧倉塞進自己兜里!

這授田制,就是戰國版的打土豪分田地,把舊貴族的土地分給自耕農!

迷霧重重的江湖傳說

這個時候,有的人就要要拍桌子了。

不對啊!史書里不是有盜跖、莊蹻嗎?他們不是起義領袖?

先說第一個,「盜跖」是誰?影子武士還是背鍋俠?

孔子時代有個大盜叫「跖」,搶劫諸侯,橫行天下!莊子把他塑造成反禮教的英雄。

可翻遍最靠譜的《左傳》,壓根沒這號人!

連他是春秋早期還是晚期的人都搞不清,事跡更像傳說故事。

一個影子般的人物,領導大規模農民起義?存疑!嚴重存疑!

至於,「莊蹻暴郢」?是楚奸還是義軍?

一說他是楚懷王時的大強盜,在楚國都城郢都搞暴動.

另一說他明明是楚頃襄王的大將,帶兵去征服雲南,結果回不去了才在滇地稱王。

一個連身份、時間、地點都搞不清的人物,就被定性為「農民起義領袖」?這個也說不過去!

最後說說,首次站出來起義的陳勝吳廣。

他們造反直接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這是嚴刑峻法逼得走投無路,是「怕死」激發了反抗,核心不是土地被兼并!

陳勝吳廣的隊伍,主體也並非純粹被地主剝削的佃農。

所以啊,春秋戰國這五百多年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真不是老百姓天生「順民」!

奧秘在於:春秋靠「血緣」,戰國靠「授田」。

可惜啊,這「黃金窗口」終會關閉!

人,越來越多! 生產力發展,人口爆炸增長。

地,越來越少! 可開墾的好地總有盡頭。

授田制,崩了! 國家沒新地可分,老地卻像滾雪球一樣,被官僚、豪強、商人瘋狂兼并。

大家族徹底瓦解,赤裸裸的階級對立形成。

於是,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并成為無解絕症,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如同附骨之疽,成了所有大一統王朝逃不掉的輪迴噩夢!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點個贊得了
呂純弘 • 7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52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