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聲音,聽起來真讓人費解。
有人說,讓全紅嬋去香港隊?還有人說,她應該考慮退役後當教練了。這些話,反映了他們對全紅嬋的職業生涯了解得不夠,甚至根本不明白她現在所處的位置。
為什麼不能去香港隊?理由其實很簡單——她目前擁有的資源,已經是全球頂尖的保障。
全紅嬋這樣的運動員,國家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資源來培養她。她所得到的訓練、支持和保障,是任何地方無法提供的。教練團隊、科研團隊、醫療團隊,每一環節都精益求精,都是世界一流的。誰會輕易放棄這些,去一個全新的環境,重新開始呢?
說到教練的問題,其實這是退役之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她現在正處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她的戰場就是賽場。而現在提到這些,實在是太早了。
全紅嬋的未來,根本不用外界替她操心。像郭晶晶、吳敏霞這樣退役後的前輩們,過得都很好。她們的道路同樣廣闊。國家會為她們提供最好的機會,去最頂尖的大學深造,比如清華、北大、人民大學。這是國家對她們為國爭光的回報。
畢業後,她們有無數的可能性。郭晶晶可以嫁得好,繼續用她的名氣做公益、推廣體育;吳敏霞則可以選擇進入體育管理,甚至培養下一代運動員;也有一些人選擇創業。她們的價值,遠超跳台這片小小的舞台。冠軍那塊金牌,反而成了她們邁向更廣闊人生的鑰匙。
她們在運動員生涯中鍛鍊出來的意志力,將會是她們未來最寶貴的財富。根本不需要為全紅嬋擔憂。畢竟,人生的舞台可不僅僅限於跳台。
說到全紅嬋,就不能不提她的教練,陳若琳。
陳若琳,現在是一個傳奇教練,擁有五枚奧運金牌。但當年,她也曾深受身體發育問題和傷病困擾,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她所經歷的種種挑戰,遠遠超過全紅嬋現在面臨的困境。
陳若琳曾因為發育問題,成績大幅下滑,甚至被國家隊暫時調回省隊。對於一個頂尖運動員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外界的質疑、身體的痛苦、成績的壓力,讓她一度陷入了迷茫。她自己也一度看不到前方的希望。
然而,陳若琳堅強地挺了過來,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她調整了自己的技術,重新控制了身體,最終憑藉自己的堅持殺回了國家隊,並且迎來了屬於她的時代。這段痛苦的經歷,如今成了她最寶貴的財富。她將這些經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全紅嬋,幫助她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更冷靜、理智地處理。
陳若琳不僅是全紅嬋的教練,更是她的精神支柱。她知道什麼時候該調整力量,什麼時候該改變動作。最重要的是,她了解如何在全紅嬋最迷茫、最懷疑自己的時候,給予她支持與安慰。擁有這樣一位經歷過所有磨難的教練在身邊,全紅嬋自然能少走許多彎路。陳若琳就像一張路標,讓全紅嬋的職業生涯更加清晰。
說到全紅嬋,還不能不提她的隊友,陳芋汐。
很多人不理解全紅嬋和陳芋汐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陳芋汐總是比全紅嬋拿得更多的冠軍,可能會給她帶來心理壓力。但這些人顯然不懂競技體育的真諦。
她們首先是隊友,在雙人跳台項目中,彼此配合得天衣無縫。她們也是對手,在訓練和比賽中互相激勵、互相超越,最終共同進步。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高水平競爭,中國女子10米台的實力才能如此穩定。
如果一個項目中只有一個無敵的王者,其實反而很危險。一旦這個王者受傷或者狀態不佳,整個項目可能瞬間崩塌。而全紅嬋與陳芋汐的關係,恰好起到了保護作用。今天你狀態好,冠軍屬於你;明天我狀態調整好,我再拿回來。這種競爭不但不傷害她們,反而能讓她們變得更強,進一步甩開其他對手。
輸給陳芋汐,並不丟人。因為她也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競技體育本來就是這樣,今天你強,我給你加油;明天我強,你再來挑戰。
沒有陳芋汐的競爭,或許全紅嬋不會那麼早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沒有全紅嬋的天賦,陳芋汐也未必能走到今天這個高度。她們是彼此最好的「磨刀石」。
那麼,全紅嬋這次受傷退賽,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