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北宋第一外交官,范仲淹盛讚賢才,一人之力化解宋遼危機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位,那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富弼。他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是北宋硬核外交的天花板。范仲淹誇他有「王佐之才」,晏殊還把女兒嫁給了他。他兩次出使遼國,靠著一張嘴,就讓遼興宗打消了打仗的念頭,達成了「慶曆增幣」,讓南北的老百姓幾十年都沒打仗。他還安置了幾十萬災民,救活了五十多萬人,還招募了一萬多青壯年當兵。這富弼,真可謂是北宋第一外交家啊!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公元 1004 年,他出生在洛陽。洛陽可是北宋的西京,文化氛圍那叫一個濃厚。富弼從小就在這薰陶下,愛學習,有氣度。范仲淹見到他,都驚嘆他的才華和氣度,誇他是「王佐才也」,還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王曾、晏殊這些重臣。晏殊也看好富弼,不光欣賞他的才華,還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公元 1030 年,富弼聽了范仲淹的建議,參加了制科考試。這場考試可不一般,是選拔特殊人才的。富弼憑藉著出眾的學識和見解,被推舉為茂才異等,考上了第四等,登科及第,授官將作監丞,去河南府長水縣當縣令了。一個月後,又去河陽軍當節度判官廳公事了。
剛入仕途的富弼,那可是滿懷熱忱,想干一番大事業。可命運這玩意兒,總是愛開玩笑。第二年,他父親富言去世了,他毅然辭官,回鄉守孝三年,盡顯孝道。
公元 1033 年,孝期已滿的富弼回到朝堂,正趕上范仲淹因為抗議郭皇后不當廢黜而被貶謫。富弼秉持正義,上書朝廷,說這是「一舉二失」,皇后不該被廢,范仲淹作為忠臣諫諍也不該被貶。他這直言不諱,可把權貴給惹毛了,被貶到絳州當通判。
不過,富弼可沒被打倒。在絳州任職期間,他依然盡職盡責,關心百姓的疾苦,為當地百姓謀福祉。
公元 1037 年,富弼被召試館職,憑藉自身才華擢升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後來又被沂國公王曾闢為鄆州通判,跟著他去鄆州任職。這期間,富弼積累了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對北宋的政治、經濟、民生等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他日後在朝堂上大展身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富弼回到朝堂後,北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公元 1038 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公然跟北宋叫板,讓北宋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北宋朝廷對此反應不一,有人主和,有人主戰,議論紛紛,就是沒個定論。富弼可不含糊,他深知西夏這事兒對北宋的威脅,就上疏《論西夏八事奏》,提出了八條建議,從外交、軍事、財政等多方面應對西夏的挑釁,這眼光,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公元 1040 年,富弼被召為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兼知諫院。這時候,朝廷在西北集結了大量兵備,全力應對西夏的威脅,可在東南九道卻疏於防守,存在極大的軍事隱患。富弼立馬就看出來了,趕緊上諫,請求在每個要道招募數千士兵,進行嚴格訓練和周密布防,以防萬一。他還建議減少軍隊冗費,充實國用,減輕稅收,施行仁政,緩解百姓壓力,穩固國家根基。
同年正月,出現了日食現象。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說法,這日食可是不祥之兆,預示著人間政治有失德或失誤的地方。富弼趁機上諫,請求撤銷宴樂,在別館中賜下酒飯招待西夏使者,以顯示朝廷對天象的敬畏和對局勢的審慎。宋仁宗一開始沒聽,富弼又說,要是契丹知道北宋在日食的時候還宴樂不止,肯定會輕視北宋朝廷,這可是朝廷的恥辱啊。後來,宋仁宗聽說契丹果然撤銷了宴會,懊悔不已,對富弼的遠見卓識更是看重了。
之前,宋仁宗因為臣子上諫他的過失,一怒之下把上諫的人貶逐了,還下令禁止朝臣越權言事,把言路給堵了。富弼深知廣開言路對朝政清明的重要性,借日食的事兒上疏,痛陳利弊,說應對天象變化,最重要的就是廣通言路,請求廢除越權言事的禁令。他言辭懇切,曉以大義,終於說服宋仁宗允准了這事,讓朝堂上下又能暢所欲言了。
富弼還上諫說皇上每天要批閱的奏章太多了,難免會有疏漏,應該選拔賢能的侍臣分擔批閱,再挑選其中切實可行的建議施行。他這建議,就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讓皇帝能更精準地把握朝政大局,及時應對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