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反叛檄文,揭開降清原因:難怪清廷要抹黑他
吳三桂在歷史上,一直頗具爭議。
他曾經掌控著大明王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但卻在最後時刻投降了剛剛入關的韃子。
在清廷,他貴為藩王,最後又起兵叛亂,差點就顛覆了滿清的政權。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滿清統治者把吳三描述成了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最近一份從日本發現的吳三桂起兵反清檄文倒是揭開了吳三桂投降滿清的原因。
看到檄文上那殺氣騰騰的文字,也就難怪滿清朝廷要極力的抹黑他了。
那到底這篇檄文上寫了什麼呢?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線希望
1644年,洪武大帝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走到了最艱難的時刻。
在內,小冰河嚴酷的氣候以及蜂擁而起的叛亂讓大明的江山如同潮水中的沙堡,岌岌可危。
在外,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韃子屢戰屢勝,已經兵臨山海關之。
在這種情況之下,勤儉有餘,能力不足的大明皇帝崇禎完全束手無策,他甚至連維持軍隊的餉銀都籌措不齊。
無奈,他只能讓朝堂大臣捐錢。
結果這些貪婪無度,鼠目寸光的偽君子們一人只拿出了數百兩銀子,還表示這都是變賣家產所得。
就連得了皇后銀子和叮囑的國丈周奎,也摳摳搜搜的只拿出了幾百兩。
最後還是皇后派人上門責問,他這才把捐款追加到了兩萬兩。
這場說不定可以拯救江山社稷的壯舉,最後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也難怪崇禎臨死的時候會說: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眼見江山社稷就要不保,無奈崇禎只好把最後的一絲希望寄托在了吳三桂身上。
要知道當時吳三桂手中有數萬精銳鐵騎,是整個大明朝唯一能夠和韃子扳手腕的力量。
為了表達對吳三桂的重視,崇禎不但賜予了他尚方寶劍,而且還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此人一直都看不起野蠻的韃子,於是在得到了皇上的聖旨以後,立即就帶領自己的兵馬入山海關朝著京畿之地進發。
此時的吳三桂意氣風發,一心只想著要成為中興之將,再保大明江山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