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位女生博主記錄的她和曖昧對象的日常。她說他們已經曖昧了一年多,但依然沒有正式確立關係。
儘管男生已經取得她爸媽的認同,還很會博他們歡心。以至於兩位長輩經常助攻,旁敲側擊問女生,什麼時候讓他轉正。
女生每次都只是笑笑,說還早,不急。
她說對方還在考察期,她還想再觀察觀察。也許某一天,她突然就鬆了口,敞開心,認定他了。又或許,他們還要像現在這樣,繼續曖昧下去。
評論區好多人都勸她,說她年紀不小了,都三十加了,應該早點穩定下來,別再這麼耗著自己也拖著對方了。
如果她不想進入戀愛狀態,最好現在就坦白告訴男生,別一直這麼不清不楚地懸著,到時候耽誤了人家。
道理都懂,可我更傾向於理解博主的選擇。三十加的年紀沒有很大啊,年齡從來都不是衡量你要不要開始一段感情的唯一標尺。
而且她也沒有故意賴著對方。男生明顯也很享受目前的狀態。平時他有事沒事就會約女生見面,兩個人一塊吃吃飯,逛逛街,聊聊天,有說有笑的,氣氛融洽,跟男女朋友無差。
一年多的曖昧時間也沒有特別長。從相識到了解到深知,可能頂多也只到第二階段。畢竟想徹底了解一個人,或者說了解到可以讓你安心將自己託付給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這不像看電影,一兩個小時把劇情從頭到尾看完,就可以知道全部的內容和結局。
那種認識兩三天就互相交底,把二十幾年的人生經歷全部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半個月就在朋友圈曬出合照,高調官宣;將一分愛意形容得天花亂墜,烘托成一百分的感情,乍看確實挺浪漫的。
然而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當時你以為自己無比熟悉,無比了解的對方,在一起沒多久之後,也恰恰因為了解得太片面,不夠周全而不得不匆匆抽身離場。
後來每每回想起這段時光,你都無限唏噓,覺得自己太著急,太衝動,太盲目了。假設可以重來,你希望自己能慢一點,穩一點。
讓彼此當朋友的時間線再拉長一些。
一兩年的朋友勝過一兩天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