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問題來了,在不用標點符號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看懂古書的呢?看完你就會知道,和古人一比,我們現代人實在是太弱雞了。
對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句讀那只能說只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就和我們現代人在讀書識字之前先要學會拼音一樣。古人在剛剛入學的時候,就要學習如何句讀。對我們現代人是老大難的事情,對人家而言卻僅僅是個童子功。
不得不說,在我們現在的學習系統中,本科生、碩士生乃至博士生,可能都不如一個古代從私塾出來的孩子更會「句讀」。
看沒有標點符號的古籍,古人自有一套方法。
首先比較簡單的,我們可以通過「之乎者也」這樣的語氣助詞來識別。比如《論語·學而》裡面這一句大家十分耳熟能詳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像是這種句子,如何句讀就非常明顯。除了「之乎者也」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語氣詞。最常見的要屬屈原的作品了,比如《離騷》,給《離騷》斷句,你只要會找「兮」這個字就行。
還有,當你看到「曰」字或是其他表示要說話的字詞時,那就基本上也是要斷句了。另外,有人還會根據書中注釋標註的位置來進行斷句,一般來說,有注釋的地方也是要停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