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龐大的家業在周瑩手上被打理得分毫不差、風生水起,人人都夸周瑩思維敏捷精準、頭腦冷靜清晰,能力完全不亞於一個男子。
在通盤了解了吳家生意的整體架構之後,周瑩還大刀闊斧地對吳家的商業結構進行了適度的調整:
她叫吳家全國各地的掌柜們輕租賃、少囤田,重質量、多入股,不僅解放了很多閒置的壯勞力、讓入股到吳家產業中的夥計們都對工作產生了積極性與向心力,還以誠信重品的理念打動了無數大客戶、老百姓,讓自家經營的商品越來越多地占據了各地市場,可謂銷路大開、廣受歡迎。
失去丈夫之後,忙忙碌碌、奮勇擔當的周瑩為吳家的商業王國日夜操勞、不知疲倦,一直都沒有考慮改嫁之事,身邊只是有一個從吳家旁支里過繼而來的一個養子,名叫吳懷先。
春去秋來,那個當初年僅17歲的年輕孀婦經歷了重重磨礪與種種奇遇,不但保住了吳家的富貴還以一己之力持續擴大了吳家的生意,硬生生從一個尋常的江湖兒女最終成長為了一介蜚聲全國的秦商女首富。
周瑩的慈善義舉讓她成為了慈禧的乾女兒、百姓口中的活菩薩
發家致富後,周瑩沒有忘記身邊的父老鄉親、鄰里百姓,她扶貧濟困、捐資助學、興修水渠、善待佃戶,用善心和義舉常年溫暖著那些需要扶助的困難群體。
周瑩是個懂得感恩與回饋的「有心人」,當年,她在與惡棍發生生意糾紛時,身為教育家的味經書院創辦者柏景偉毅然站出來仗義執言,慷慨地替周瑩免費書寫訴狀,使得這個無夫可倚的年輕孀婦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後來,周瑩一直對柏景偉的幫助念念不忘,當她聽人說柏景偉畢生「惟願慧及眾生、興學宣教」之後,便拿出一筆不菲的巨資協助昔日的恩公擴大辦學、印書興教。
清末之時恰逢國內戰亂頻仍,很多受戰亂所累的流民拖家帶口湧入關中多地,當周瑩乘車出巡各地分店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那些飢腸轆轆的流民面如菜色、皮瘦骨削。
於是,心地善良的周瑩便決定用自己的一點心意來幫那些流民度過眼前的饑荒困頓:
她一邊拿出自己的錢財讓隨從去買來米糧、炊具,在郊野較大的路口搭建粥棚,給流民們免費施粥。一邊命令各地的糧店商號定期開倉放糧,以保證當地那些最為窮苦的百姓得以免於餓斃。
有幾年陝西的天氣較為極端,酷熱難耐,周瑩見家鄉的百姓連喝水都非常困難,就拿出了一大筆錢財請人在縣域之內打出了二十多口水井,保證了家鄉父老取水喝水能夠又方便又安全。
後來,周瑩又親眼看見不少家鄉的農田由於深受鹽鹼土質所累而導致收成不高,因此她就請人來「對症施策」,毅然慷慨出資開挖排水渠,並鼓勵佃戶們一起動手,將鹽鹼地下的積水成功引入了渭河,從而積極地保護了很多值得長期耕種的田地。
周瑩的熱忱和善良不僅關照著家鄉的父老,還惠及了朝廷與國家。
1900年,因八國聯軍囂張地攻入了北京,慈禧太后害怕身遭不測便帶著光緒帝、隆裕皇后等人出城西逃。
還沒走到山西境內,倉促外逃的慈禧一行人就已經囊中羞澀、缺吃少穿了。
等到慈禧逃難到了陝西西安,周瑩不但做盡了地主之誼,還慷慨地向慈禧太后呈上了10萬兩白銀供其傍身之用。
1901年秋,《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整個大清王朝復又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