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北伐這個詞似乎經常出現,比如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東晉祖逖北伐,南朝陳慶之北伐,宋朝岳飛北伐,明朝朱元璋北伐,以及太平天國和後來的民國北伐等等。
可以看出,北伐作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頻繁出現,而且北伐的成敗,還關系著國家的生死存亡的關鍵。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諸葛亮和太平天國的北伐,來對比朱元璋和民國的北伐,就可看出。
不過奇怪的是,為何唯獨向北作戰時叫做「伐」,其他方向的作戰任務都叫做「征」呢?這背後有何含義?
想要明白其中含義,就要從「征」和「伐」這兩個字入手。首先我們來看看「征」字在古代的含義。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豐都(如今陜西先戶縣)。之後周朝創立分封制,實行「禮樂制度」。
因「禮樂制」對社會的規范合理,對人與人之間身份的劃分清晰,使得各路諸侯紛紛學習和效仿。
如果遇到一些「禮」不能解決的矛盾時,那麼可運用「樂」來緩解和調和社會矛盾。不過有些問題,是「禮樂」也無法解決的,比如反叛作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