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人口大遷移,原因也無外乎是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們想要謀求更加穩定和優質的生活。
遠一點如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人民大量南遷,開始了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明朝時期,山西洪洞大槐樹下持續時間長五十多年的遷徙,形成了如今當地獨特的尋根祭祖景觀。
到了近代,還有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無數普通人用血淚和汗水,譜寫了一段段艱難創業、同命運抗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這中間,不少人都會有一個問題,闖關東好歹有廣袤肥沃的黑土地、蹚古道是絲綢之路的延續、下南洋和赴金山則是到機會更多的外國闖蕩。
然而,走西口卻是到荒無人煙的塞外大草原,和游牧民族來往交流,一切從零開始,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向富庶的南方遷移,反要堅持朝貧苦寒冷的更北方進發呢?
背井離鄉,赴外謀生
清朝時期,因為社會的穩定發展,人口數量迎來了高速上升,康乾盛世期間,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了三億。
但是,以傳統農耕為主的謀生手段,平常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並且當時也沒有「雜交水稻」,人們很快就遇到了僧多粥少,難以負擔的困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競爭太激烈,「卷」的太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