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使這項工作得以成功的最關鍵一招,要數「束水沖沙」了。這一招的具體做法是,在河道的特定範圍內集中水流,形成高速的人工泄洪,用水流的強大沖刷力衝擊河床底部的泥沙,迫使大量泥沙下移或懸浮,然後被水流帶離河道。
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快速降低河床高度,極大地增加黃河的洪水過境能力和泄洪通道。要實現「束水沖沙」,還需要配合逐步收窄河道,在洪水期間暫時性增大河道的水量。
其實,這一思路早在明朝時就由治黃專家潘季馴提出,但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不足,難以實踐。如今,依託小浪底等新建水庫的調水作用,這一招終於可以系統實施。正如沖洗馬桶時集中水流產生強力虹吸作用,黃河也開始採用類似的辦法疏浚河道。
據相關數據顯示,黃河下游某河段的流量在調水調沙的作用下,從原來的1500立方米/秒提升到了5000立方米/秒,導致河床大幅下降,河道的泄洪輸沙能力也相應增加。
經過22年的持續科學調度,每年黃河可以清除的泥沙量約達到1.5億噸,相當於黃河年平均輸沙量的十分之一。
這使黃河河床總體下降了3.1米,部分河段的淤積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可以說,調水調沙的實施為治理當代黃河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解決了這條母親河多年來「河床抬高」的頑疾。
值得一提的是,「束流沖砂」被認為是百年來治理黃河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它不僅極大緩解了下遊河道的淤積壓力,也使黃河的防洪標準和過河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三門峽水利樞紐給予的水量緩衝條件下,這項沖砂辦法預計還將持續進行較長時間,讓黃河的河床越來越深,過河能力也將隨之不斷增強。
未來幾年內,黃河下游淤積問題有望基本得到控制。與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協同效應是這個歷史性突破的關鍵所在。兩大流域的聯動調控,啟示我們要從更宏觀的視角謀划水利工程,這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