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黃河作為我們偉大的母親河,可在過去的幾千年里,百姓在受益於黃河養育的同時,也深受其害。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因黃河決堤引發的洪災達到了1500次。可以說,黃河流域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與洪水抗爭的生存史
而解決黃河的懸河問題,更是困擾了各界專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專家終於找到了最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調水調沙沖刷河床。
黃河之所以成為懸河,關鍵在於大量泥沙從上游沖刷而下,在中下游沉積。單純依靠堤壩很難遏制洪水,也無法根治淤積。為治理黃河,中國歷代採取了多種措施。
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曾對黃河進行治理。根據推測,大禹治水可能是從黃河進入黃土高原的積石山開始的。
因為這裡是黃土最容易崩塌進入河中,也最易於疏通的地方。他組織民眾挖掘溝渠,疏導河水,防止泛濫。通過不懈努力,終於治理了黃河的泛濫,使人民免受水患之苦。
此後數千年間,黃河泛濫頻繁,決堤引發洪災高達1500多次。歷代治黃都採取挖掘溝渠、堆築堤壩等傳統的治理方式。
為防洪泛濫,人們在河道兩岸修建了高大的堤壩,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堤壩越高,河床也越高,從而形成「地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