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從此後小日子會越來越滋潤的呢,殊不知負擔卻越來越重。 父母年齡越來越大,需要我們花錢的時候多了起來 其實相比較其他家庭來說,我父母就算不錯的了,一直到70歲才正式脫離勞動生產,開始由我們幾個兒子打口糧、給生活費。 這些都我們來講不算啥,畢竟弟兄4個呢,真正花錢的還是老人家生病住院。
那時候沒有新農合醫療保險,花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掏腰包,我父親做過一次膽結石手術,母親78歲那年把腿摔斷了,花錢不說,還得幾家輪著伺候,本來妻子還準備去城裡打工呢,結果每家一個月一輪班,那還能出去打什麼工呢?
當然,雖然我們弟兄幾個文化程度不高,可「百善孝為先」的道理都懂,人都有老去的時候,也得給孩子們做榜樣。 後來父母先後去世,我們每家又花了好幾千塊錢,在我們老家,白事都得要搭錢進去的。
農村的人情往費重 俗話講:人情大似債,頭頂鍋來賣。 我父親這邊有4個叔伯、兩個姑,母親那邊是三個舅舅、四個姨,每一個都是至親,誰家有事能裝暈躲得過去?
小到老輩人頭疼腦熱,大到堂、表兄弟姐妹兒女結婚,哪一個不出人情?而且這種人情隨禮一年比一年多,從曾經的15、20塊錢,發展到現在3、500塊錢,甚至有的達到千兒八百。
可能有人會說,禮尚往來,你去別人家、別人也要到你家來,但像我這樣一個孩子的,真的是「癩蛤蟆栓在牛鞭上~打不死、拖死了」!不可能能收回來的。 這無疑又是一筆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