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同樣,李時珍的說法與《神異經》大同小異。
清代譴責小說家吳趼人撰寫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最早出現過「狼狽為奸」。這個成語中說了兩種動物,一是「狼」,二是「狽」。
《康熙字典》對「狽」做出的解釋,翻譯過來大意是,「狽」是前足畸形的狼,現實中也有人發現過前足缺失或者畸形的狼趴在另一隻狼背上的現象。
可見,從《神異經》、《集韻》、《字匯》到《本草綱目》,再到《康熙字典》,「狽」大都是以這種「前足絕短」、「與狼為伴」的形象存在過。
03特徵:狼的軍師,平時深居簡出;嗅覺靈敏視力好,能幫狼發現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