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何600年屹立不倒?200多次地震穩如泰山,究竟藏了多少秘密

2025-11-27     花峰婉     反饋
5/6
這種結構的好處是,每個連接點在遇到地震或其他外力的時候,都可以有一點點微小的活動空間,不是死死固定住,而是像「關節」一樣,可以動一點,這就讓整個建築在地震中不會一下子被震斷,而是像人身體一樣,可以「躲」一下震動。

有人做過實驗,用1比5的比例複製了一個故宮的木結構模型,拿去做抗震測試,結果在模擬相當於10級地震的強度下,這個模型雖然搖得厲害,甚至柱子的底部都移動了十幾厘米,但整個結構沒塌,榫卯連接的部分也沒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其實比很多現代建築還抗震。

再說說故宮的外牆,很多人以為那是簡單的城牆,其實它的結構非常複雜,故宮的城牆高10米,底部寬8米,頂部收窄到6米,形成了梯形。

這種形狀本身就很穩,再加上牆體內部是層層夯實的黃土,每層都控制在12到15厘米之間,外層則是三層磚石包裹,中間灌注的還是糯米灰漿,這種材料硬了之後,強度非常高,還能防水防裂。

而且,故宮的地基下面除了磚和灰漿,還有元朝的皇宮遺址,也就是說,故宮是建在一座古老宮殿的廢墟上,這種「古上加古」的結構,反而成了天然的多層緩衝帶。

哪怕地震來了,地基有小幅度的響應,上面主體結構也能通過榫卯結構「跟著動一下」,就像人在車上遇到顛簸,可以緩衝震動。

除了這些結構性的設計,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點,就是排水系統,故宮一年四季都要經歷風吹雨打,尤其北京夏天的暴雨來得又猛又急,如果排水不好,不光地基會泡壞,木結構也容易腐爛,但故宮從一開始就設計了完整的排水系統。

比如太和殿前的石雕龍頭,不只是裝飾品,每到下雨時,雨水就會從這些龍頭口中流出,沿著地面的明渠暗渠排到金水河裡。

整個宮殿地面都有微妙的坡度,水不會積在一處,而是自然流走,哪怕是現代城市,一下暴雨也常常積水,但故宮院內幾乎沒有積水的記錄,可見這套排水系統設計得有多精細。

而且,故宮的整體布局也有講究,整個宮殿是沿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中心是三大殿,越往外建築越低,這種布局有兩個好處,一是重心穩,不容易被風吹歪,二是當有外力作用時,外圍建築可以起到緩衝作用,保護中間的主殿不受嚴重影響。

當然,建築設計再好,也得有人不斷維護,明清兩朝都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故宮的修繕維護,比如屋頂的琉璃瓦每三十年要更換一次,木結構要定期塗桐油防腐,哪怕是屋頂長了雜草,都有詳細的清理規定。

這些維護記錄到現在都還留著,相當於一套完整的建築「健康檔案」,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故宮進行保護。

上世紀開始的一次大修,前後持續了十八年,幾乎把所有容易出問題的地方都檢查了一遍,2020年後,故宮博物院還開始使用數字化手段,對文物和建築進行掃描建模,提前預警可能出現的結構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故宮沒有被戰爭嚴重破壞,雖然清末和民國時期,北京經歷過不少戰亂,但故宮大部分建築都被較好地保存下來,這一點非常難得。很多世界上的古建築不是毀於自然災害,而是毀於人為破壞。

現在的故宮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很多人走在金水橋上、站在太和殿前,可能並不知道,腳下這塊地磚下面,是幾百年前工匠用手一點點鋪出來的,連縫隙都細得幾乎看不見。

屋頂上的琉璃瓦,每一塊都經過火燒水浸、反覆打磨,才能發出那種獨特的光澤,這一切看似普通,實際上都是幾百年來一絲不苟的結果。

所以說,故宮能600年不倒,並不是靠運氣,而是從地基到結構,從材料到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極致。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17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