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哥是蒙古貴族認可的大汗,為何打不過私自稱汗的忽必烈?
元憲宗九年(1259年),西路征宋的蒙哥汗意外死於合州釣魚城下,時年五十歲。
由於蒙哥生前沒有留下遺詔確定誰為繼承人,一時間,無數人都在猜測,誰會是新的蒙古大汗。
雖說蒙哥生了不少兒子,但相比他們,蒙哥的幾位兄弟旭烈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顯然更有實力,尤其是阿里不哥。
蒙哥汗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嫡幼子,是拖雷這一系的灶主,而且長期鎮守蒙古本土,主持國政,在蒙古貴族眼裡,屬於蒙哥暗示得潛在繼承人。
而拖雷死後,阿里不哥獲得60個千戶,而拖雷作為幼子,則獲得成吉思汗96個千戶。
在蒙古「幼子守灶」舊俗下,阿里不哥顯然更有優勢。
況且他蒙古本土還留有不少外征的蒙古高級貴族的家屬,不怕在外征戰的將領不支持自己。
唯一的劣勢,就是精銳蒙古大軍都在外面,自己手上沒有足夠的兵力,為此,阿里不哥立即令左丞相阿蘭答兒徵兵漠北,燕京行省脫里赤徵兵於河朔。
然後召集沒有隨蒙哥汗出征的諸王、文武大臣、皇親貴戚來哈拉和林,企圖在旭烈兀和忽必烈都不在的時候,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讓自己合法的坐上大汗的位置。
諾敏達萊飾演的阿里不哥
可誰知忽必烈的老婆及時傳信過去,給了阿里不哥一個措手不及。
阿里不哥的想法,是等著怯薛軍抬著蒙哥靈柩回哈拉和林後,在召開忽里勒台大會的。
但忽必烈呢?卻率先在漠南召開了忽里勒台大會,搶先當了蒙古大汗。
被忽必烈搶先了一手,阿里不哥自然憤怒不已。
直到等怯薛軍抬著蒙哥靈柩回哈拉和林後,才召開了忽里勒台大會,成功當了大汗。
換句話說,舊貴族和青年貴族為代表的怯薛軍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
一時間,蒙古帝國出現了兩個大汗並立的局面。
而已經班師的旭烈兀則停在了波斯,持觀望態度。
而阿里不哥當了大汗後,立即分遣東西兩路軍、逾漠而南,企圖打敗忽必烈,成為真正的蒙古大汗。
開戰前的局勢
其中東路軍由玉木忽兒、合剌察兒率領,進攻開平、燕京;
西路軍由阿蘭答兒率領,下河西走廊,以便與駐紮在六盤山的蒙古軍隊相會合,且早已派遣來關中行尚書省事的劉太平、霍魯懷配合,控制關中;
除此之外,阿里不哥還進一步與在四川的紐璘大軍取得聯繫,爭取他們站到反忽必烈的一邊。
當時紐璘所部與六盤山蒙古軍渾都海關係密切,其副將乞台不花更是傾心附北。
為能打贏忽必烈,阿里不哥還分賜金帛於將吏,進行拉攏。
很顯然,在阿里不哥眼裡,誰能控制川陝地區,掌握這裡的軍隊,就能決定汗位的歸屬。
阿里不哥初期安排不錯,但他有兩個致命的問題。
其一是嚴重缺乏經驗,無論是戰爭經驗還是政治經驗,都遠遠不如忽必烈、旭烈兀等那樣參加四處征戰的兄弟。
其二就是因為沒有出征過,難以建立起與自己真正休戚與共的幫手集團。
雖說忽必烈之前也不比他強多少,也在遠征大理的過程中損失慘重,也曾經犯下政治大忌,在漢地以過於激進的態度行使漢法而引起蒙哥汗的嚴重猜忌幾乎無法翻身。
但忽必烈有時間匡正闕失和成長,讓代價成了經驗,而阿里不哥卻沒有這樣得機會。
可以說相比於阿里不哥,此時的忽必烈久經沙場不說,身邊還有大批軍事人才。
基於阿里不哥的軍事調動,忽必烈也定製了戰略,即將主戰場放在漠北,但在這個之前,先奪取甘肅、陝西,斷了蒙哥其餘大軍投奔阿里不哥之路。
隨後,忽必烈任命心腹八春、廉希憲、商挺為陝西四川等地宣撫使,經略川陝。
廉希憲、商挺等人都擔任過京兆宣撫司的官員,對這一帶極為熟悉,一到這裡,就用以前的根基和威望,聚攏當地兵馬。
各自稱汗後的局勢
而此時,阿里不哥卻誤判了關中地區的局勢,沒有快速有效的控制關中,讓商鋌、廉希憲等人有機可乘。
在劉太平、霍魯懷來了之後,廉希憲二話不說,直接處死他們。
然後又派人奔赴成都和青城,處死傾心附北的乞台不華和密里霍者,就地接管了四川一地的蒙古大軍。
此時駐紮六盤山的渾都海征帶著部隊離開六盤山,日夜兼程往北趕。
為此,廉希憲立即徵調在鞏昌、秦州、平涼等城駐軍,然後徵調四川一帶輪換的士卒,讓八春統領,就等著渾都海的到來。
不久,渾都海就和阿蘭答兒匯合,而此時,合丹、哈必赤、阿曷馬等西道諸王也帶著援軍到達這裡,雙方在甘州東山附近的耀碑谷地展開了決戰。
這是雙方的第一次決戰,也是最為重要的大戰。
為此,忽必烈特地讓合丹指揮所有兵馬,合丹是窩闊台的兒子,是西道諸王的領頭人物之一,能力強不說,還有足夠的威望,足以威懾阿蘭答兒、渾都海這幫人。
而交戰的時候,恰逢沙塵暴,合丹果斷讓汪良臣進攻渾都海軍左翼,八春迎戰前鋒,自己則帶著精銳騎兵擋住他們的退路。
陣斬阿蘭答兒與渾都海,取得了大勝
在他們的配合下,陣斬阿蘭答兒與渾都海,取得了大勝。
耀碑谷之戰後,阿里不哥不僅喪失了渾都海、阿蘭答兒控制的四萬精銳,也喪失了干預甘肅和陝西的能力。
現在,他只能用蒙古本部徵召的部隊和忽必烈交戰,同時也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東道諸王倒向了忽必烈。
當時以木哥親王為首的諸弟,以塔察兒、也松哥為首的東道諸王,以阿必失哈、合丹、合必赤、蒙哥都為首的西道諸王共40餘人,還有以霸都魯、兀良合台、失吉忽禿忽為首的蒙古大將,紛紛支持忽必烈。
中統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車駕至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帝三讓,諸王大臣固請。
除此之外,還有以劉秉忠、姚樞、郝經、王文統、廉希憲等各族謀臣,以史天澤、張柔、張弘范、李璮等漢軍侯等等,也都是支持忽必烈。
但此時忽必烈也有劣勢,即遠離漠北本土,缺少漠北本土的支持。
阿里不哥想要南下決戰,自己偏不,必須反客為主,向北進攻,奪取漠北,成為名正言順的大汗。
中統元年(1260年)夏,忽必烈下令,從鄂州撤軍,調兵遣將,準備和阿里不哥決戰。
此戰雲集了漢世侯軍隊、諸王兵馬共計十萬餘人,於秋冬之際,正式下令進攻哈拉和林。
阿里不哥則派旭烈兀長子主木忽兒與斡兒答子合剌察兒率軍迎戰。
只是一戰,就擊潰了阿里不哥的主力,得知二人戰敗,阿里不哥果斷放棄哈拉和林,匆忙向西逃亡。
但又怕忽必烈派軍追擊,立馬派人求和,表示願意奉忽必烈為新的大汗。
忽必烈也不想趕盡殺絕,既然阿里不哥表示臣服,自己也沒理由繼續追擊了,在哈拉和林留下十萬兵馬讓移相哥統領後,自己則返回了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