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被自作聰明的朱允炆全給廢了?

2025-11-10     花峰婉     反饋
2/3
為啥傳孫不傳子,太子朱標走得早,骨血最穩的那條線斷了,剩下的兒子各地為王,兵馬在手,每個人像是一支小軍府,北邊燕王朱棣就是一個樣,本事有,隊伍齊,給這類人皇位,兄弟之間容易翻,朱元璋看得明白,傳孫,隔了一層,血脈還在,氣勢壓下去一點,朱允炆當時年輕,讀書多,性子靜,守城比開局更合適,這樣的選擇把牆先壘起來。

四張底牌擺開,不是叫人去抽一張用,是一本順序手冊,禮面擺在前,法條立在側,德行做潤滑,兵力留在末尾,軟硬搭在一起,先軟後硬,硬也不亂硬。

第一張是禮,見面有禮,藩王進京朝覲有儀,各王的封地來貢有章,恩典不吝,身份被認可,心裡有線不越,這種分寸靠禮去穩,建文登基,洪武帝的喪事本是各王進京的大場,話語權在都城裡重新說一遍,距離拉近一截,結果不讓入京,隔著城門各自表態,禮折了,關係一下子就遠了。

第二張是法,祖訓里把邊界寫得明白,藩王不幹政,不插軍國大事,關起門來管封地,朝廷收總線,慢慢收,停一停再收一寸,手是穩的,建文按下去的動作快,周王朱橚被拿,處理到雲南,條文還在,執行變硬,藩王那一圈信息傳得快,心裡有數,節奏看出來。

第三張是德,賞賜走在前,東西到位,人心有照顧,互相看著,權柄你一半我一半,牽制擺出來,誰都不敢把線拉太長,朱元璋把這個做成了常態,建文接手,削得密,幾位王接連出事,湘王走得決絕,這層緩衝沒了,關係從橫向牽制變成對峙。

第四張是兵,這張只在最後掀,前面三張兜不住了再動,動就要穩,將領知根知底,調兵路線清楚,建文把這張提前,手裡的將聽令不順,隊伍調度跟不上,紙面安排多過戰場經驗。

北平那邊,朱棣修城練軍,消息一件件傳過去,兄弟的封地變動,寧王的位置空出來,防線少一條,他的判斷就更明確,起兵的旗號掛的是清君側,字面貼在制度上,意思走在大義那邊,隊伍里的兵認的是帶過他們打仗的人,老部下跟熟人走,這種選擇在軍心裡是正常的。

三年對打,北到南一路推進,朝廷這邊出兵,文臣太監也在議戰,調令多,戰事的節奏慢,場上的優勢不在手裡,燕軍一步一步壓近,南京撐不住,宮城起火,建文的去向沒落定,史料有不同說法,有自焚的講法,有出家的講法,留下的是空白,權柄落到永樂這邊。

把整段路回看,朱元璋做的是平衡,一手壓一手扶,一邊緊一邊松,家族裡的力道調好,建文想把盤子一下清乾淨,軌道換得快,經驗不跟,判斷靠書頁上的理,人心的變化沒跟上。

皇位這個位置,更像架構師,德行是底色,規矩是框架,手段是工具,三塊拼在一起才是完整板,哪一塊缺口都容易漏,永樂年間把祖制再立,藩王的框架恢復,手裡的繩又拴回來,是對前面路徑的修正。
呂純弘 • 129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