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更是玩出了新花樣,發明了鹽引制度,簡單說就是古代版的購鹽許可證,商人先交錢買鹽引,再憑證到官鹽倉庫提鹽去賣。
聽起來挺正規,實際上這成了官府斂財的好工具,宋朝時期,鹽課占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各個朝代的鹽政不斷變化,但有一點從沒變過,鹽永遠是鹽商盤剝百姓的工具。
地域差異也讓鹽價有天壤之別,沿海地區的人還能靠近海邊,偷偷刮點海鹽解決問題,可內陸地區,尤其是西部山區的老百姓就慘了,一斤鹽從東部運到西部,價格能翻好幾倍。
清代四川鹽價比江浙地區高出三倍都不止,這差距比現在北上廣和小縣城的房價差距還誇張。
古代製鹽技術也是個大問題,最早的煎煮法效率低下,一鍋海水熬上大半天,得到的鹽還帶著苦澀。
後來雖然有了曬鹽法,但大規模生產仍然困難,再加上運輸全靠人力、畜力,道路崎嶇不平,運輸成本高得嚇人。
現在的食鹽論斤賣,便宜得跟白送似的,可古人卻要用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收入才能買上一小包,這反差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科技進步帶來的不只是物質豐富,更是打破了那些不合理的壟斷和盤剝,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基本生活必需品。
不過話說回來,那些買不起官鹽的窮人們可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
窮人們面對高價鹽,可不會束手就擒,他們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而且招數還不少。
最常見的就是鋌而走險買私鹽,這私鹽市場在古代可是地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大得驚人。
明代淮北地區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私鹽運輸網絡,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分工明確,組織嚴密,有意思的是,這些私鹽販子還有專門的黑話和暗號,就跟現代間諜片里演的一樣。
干這行的人可都是拿命在賭,被官府抓到輕則杖責罰款,重則流放甚至砍頭。
這麼嚴厲,為啥還有人干?一個字:利!私鹽利潤高得嚇人,一趟買賣成功,能抵得上種地一年的收入。
官府也沒閒著,專門打擊私鹽,但這幫鹽警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收點好處就放行。這種貓鼠遊戲,玩了幾千年也沒斷過。
買不起私鹽的窮人就更慘了,只能自己想辦法,有的從鹽鹼地刮土熬制「土鹽」,雖然雜質多、味道怪,但總比沒有強。
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更是聰明,他們發現某些植物灰燼中含有鹽分,於是把特定的草木燒成灰,用水浸泡過濾,再熬干,就能提取出植物灰鹽。
除了找替代品,窮人們還學會了省著用的藝術,發酵食品成了救星,醬、醬油、豆豉不僅能增加鹹味,還能保存食物。
一小碟醬油蘸上一大碗白飯,就這麼過日子,還有腌菜,用極少量的鹽腌制大量蔬菜,吃的時候一點點放,能省不少鹽。
宗族內部也會互相照應,家裡有紅白喜事的時候,族人會送些鹽作為禮物,這種時候,窮人家才有機會吃上一頓咸一點的飯菜,寺廟和善堂在災荒時期也會施捨鹽粥,救濟百姓。
不過,鹽荒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它引發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象,才是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