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由很簡單: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外交,就是乞討。
俄國人起初不以為意,認為中國不敢開戰,但當他們看到左宗棠真的在準備打仗時,態度開始鬆動,1881年2月,《伊犁條約》簽署。
中國收回了伊犁的主權,只賠償俄國九百萬盧布。
雖然還是賠了錢,但比起《里瓦幾亞條約》,這已經是外交勝利了,1884年,左宗棠做了最後一件事:建議朝廷在新疆建省。
這不是簡單的行政調整,而是制度創新。
此前的新疆,實行的是軍府制,總督和都統分別管理漢族和少數民族事務,權力分散,效率低下,建省後,新疆有了統一的行政體系。
省長統管全疆,下設府縣,與內地制度接軌。
更重要的是,建省意味著新疆從邊疆變成了內地,左宗棠在建省奏摺中寫道:"新疆為西北屏障,非設省不足以資治理,非治理不足以保邊疆。"
1884年11月,新疆省正式成立,劉錦棠任首任巡撫,從此,新疆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85年7月,左宗棠病逝於福州,臨終前,他留下了最後一道奏摺,主題只有四個字:"新疆永固",這個老人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收復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安定數百萬各族民眾,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治理制度。
但代價也是巨大的,十年戰爭,死傷數十萬人,朝廷花費了數千萬兩白銀,幾乎掏空了國庫,左宗棠本人也積勞成疾,最終病死在任上。
值得嗎?從當時的角度看,很多人認為不值得。
但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堅持,今天的中國版圖上就不會有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