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北匈奴後,竇憲的威望達到頂峰,他不僅是皇后的哥哥,更是擊敗匈奴的英雄,朝中文武,誰敢不服?
這讓皇帝害怕了。
漢和帝劉肇,竇憲遠征時還是個少年,現在他長大了,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竇憲會不會取代自己?
歷史上,外戚篡權的例子太多了,王莽就是這樣上台的。
公元92年,漢和帝動手了,他聯合宦官,突然發動政變,包圍了竇憲的府邸。
竇憲沒有反抗,這個曾經縱橫塞外的將軍,面對政治鬥爭卻顯得那麼無力。
他被賜死,和他一起死的,還有弟弟竇景、竇瑰。
竇氏一門,從此衰落。
這就是權臣的宿命,你可以打敗天下的敵人,卻打敗不了身邊的猜忌。
竇憲死後,史書對他的評價很複雜。一方面,承認他的軍功:"破匈奴,功莫大焉。"另一方面,批評他的品行:"專權跋扈,終至滅族。"
後世文人更喜歡霍去病,而不是竇憲,為什麼?
霍去病年少成名,英年早逝,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竇憲呢?外戚出身,品行不端,結局悲慘。
從戰功上看,竇憲不比霍去病差,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勒石燕然。論殲敵數量,論追擊距離,竇憲都更勝一籌。
差別在哪裡?在人設。
霍去病是完美英雄,竇憲是複雜人物,中國人喜歡完美英雄,不喜歡複雜人物。
這公平嗎?
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竇憲殺過人,專過權,這些都是事實。同樣是事實的是,他完成了幾代人都沒能完成的事業。
他的勝利,結束了漢匈戰爭。他的勝利,讓北方邊疆安寧了幾百年。他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這樣的人,值得被記住。
燕然山上的石碑,刻著班固的文字:"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意思是:王師征討荒遠之地,剿滅兇惡勢力于海外。
這十四個字,是對竇憲一生最好的總結。
他確實剿滅了兇惡勢力,北匈奴從此消失在中國北方。他確實征討了荒遠之地,漢朝的版圖,從來沒有延伸得如此之遠。
代價是什麼?是他自己的生命,是竇氏一門的覆滅。
值得嗎?
站在大歷史的角度,值得,竇憲用一生的代價,換來了中華北疆幾百年的安寧,這筆帳,怎麼算都不虧。
站在個人角度呢?竇憲會怎麼想?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歷史只記錄了結果,沒有記錄內心。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燕然山下,那個揮劍指向遠方的身影,值得被後人銘記,不管他的品行如何,不管他的結局如何。
因為在那一刻,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文明的意志。
竇憲,這個罵名傳千年的權臣,用自己的悲劇,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