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富弼要出發的時候,出事兒了。宋仁宗在簽署國書的時候,對之前和富弼商量好的措辭進行了修改。富弼發現後,大驚失色。外交場合,措辭可太重要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富弼立刻進宮面見宋仁宗,據理力爭。可宰執大臣們卻覺得這是小事,不用大驚小怪。富弼憤怒地說:「這是國家大事,要是因為措辭不當,讓遼國抓住把柄,引發戰爭,誰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在富弼的堅持下,宋仁宗最終重新修改了國書,恢復了原來的措辭。
富弼再次踏上了遼國的土地。這一次,遼興宗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要求北宋在增加歲幣的文書中,使用「獻」字,意思是北宋向遼國進獻歲幣。富弼堅決反對,他義正言辭地說:「陛下,宋遼兩國,是兄弟之國,地位平等。『獻』字有尊卑之分,大宋絕對不能接受。要是遼國執意這麼做,恐怕會破壞剛剛恢復的和平局面。」遼興宗見富弼態度堅決,又提出用「納」字。富弼還是不為所動,說:「『納』字也有失平等,大宋向來以誠信和尊嚴對待邦交,絕不會在這種原則問題上讓步。陛下要是真心希望維護兩國和平,就不應該在這些字眼上糾纏。」富弼的強硬態度,讓遼興宗意識到北宋在這個問題上的堅定立場。最後,遼興宗不得不放棄這個不合理的要求,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達成了協議。
富弼兩次出使遼國,憑藉著卓越的外交智慧、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地化解了宋遼之間的危機,避免了一場可能爆發的戰爭。他的出使成果,不僅維護了北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為北宋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發展時間。
朋友們對於富弼有何評價?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