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的皇后鈕祜祿氏站了出來,她在京城掌控著內宮,是當時清朝最有威望的女性,面對眾臣的質疑,她以皇后的身份發布懿旨,宣布遺詔合法並要求立即迎旻寧即位。
她說得簡單明了:「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皇次子旻寧仁孝聰睿,是父皇的心意。」
有了鈕祜祿氏的支持,質疑的聲音漸漸平息,為何正大光明匾後沒有遺詔?嘉慶帝為何選擇旻寧而非其他皇子?
京城內的另一股暗流正在醞釀,一些朝臣暗自打量嘉慶帝最小的兒子綿忻,年僅十五歲的綿忻平日深得父皇喜愛,如果嘉慶帝再活幾年,綿忻或許才是那個被立為儲君的人選。
道光即位
旻寧即位的那一天,整個承德避暑山莊瀰漫著緊張的氣氛,雖然有遺詔為憑,皇后鈕祜祿氏也力挺新皇,但京城和山莊之間的權力交接並非易事。
大清帝國的命脈掌握在京城,滿漢大臣、八旗貴族的態度尤為關鍵,一旦處理不慎政局可能分崩離析。
七月二十九日,遺詔傳抵京城,朝堂召開緊急會議,負責管理內務的幾位重要大臣帶頭宣讀遺詔,確定由旻寧繼位。
皇后繼續發揮作用,站在朝堂之上以強硬語氣告誡百官:「先皇遺命已明,大清安危繫於爾等,切勿存私心。」她的言辭不容置疑,也讓部分心懷僥倖的臣子打消了別的念頭。
八月一日,旻寧正式登基,改元道光。即位儀式低調且迅速,由於嘉慶帝駕崩太過突然,新皇即位後面臨巨大壓力。
首先是內部的安撫問題,大臣們需要獎勵和穩定,宗室成員需要安排,其次是外部威脅,清朝此時已顯疲態,國內匪患時有發生,外敵窺視邊境,稍有差池,整個朝廷就可能分裂。
道光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是賜封各方功臣,隨行大臣因護送遺詔有功均得重賞,內閣成員也獲加封,為了表達對母后的孝順,他封鈕祜祿氏為太后,將其置於最高尊榮之位。
宗室成員中,幾位年長的兄弟均被加封親王頭銜,保持榮譽但無實權。
京城漸漸安定,儘管政局初定,但道光帝內心並不輕鬆,這個皇位並不如表面風光,他沒有嘉慶那樣的威望,也沒有乾隆留下的充盈國庫。
清朝的財政困窘已顯現,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遺詔風波的陰影,道光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
綿忻的處境
繼位風波平息後,京城中有一個人備受關注,那就是綿忻,這位年僅十五歲的皇四子,是嘉慶帝最年幼的兒子,也是最受寵愛的皇子之一。
在朝廷內部,許多人都在悄悄觀察他的反應,嘉慶帝更可能將皇位傳給年長的皇子,作為幼子的綿忻卻因為父皇的寵愛,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
綿忻的處境十分尷尬,表面上他還是一位地位尊崇的皇子,但實際上他已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京城中流言四起,有人私下議論嘉慶帝是否曾改變過傳位想法,綿忻年幼,能力尚未顯現,但宮廷中的某些勢力卻試圖將他捧為「未來的希望」。
道光帝並非不知道這些暗流,他接到過不少密報,有人建議他將綿忻「軟禁」或「封地」以絕後患,但道光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一種更微妙的方式,安撫。
綿忻被封為貝勒繼續享受優渥待遇,他在宮中依然可以學習禮儀和治國之道,但始終無法接觸核心權力,道光甚至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綿忻是他的好弟弟,兄弟和睦是皇家之福。
這樣的態度既堵住了那些提議打壓綿忻的聲音,也讓綿忻本人沒有理由反抗。
綿忻的一生也因此沒有太多波瀾,他在道光帝統治期間始終保持低調,沒有涉及任何宮廷紛爭,道光帝對所有兄弟都採取了類似的策略。
親王被分封但不授實權,宗室成員地位尊崇,但不得干涉政務,皇族之間表面一團和氣,朝廷也因此避免了更多的權力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