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劉欣覺得自己雖然過著富日子,可一點話語權都沒有,積壓在心裡的委屈和抱怨越來越多。
讓她爆發的是婆婆的到來。
婆婆到兒子家小住一段時間,期間她對兒媳總是有意無意提起生二胎的事。
劉欣很牴觸,覺得現在就忙得夠嗆,何況再生一個。
於是她委婉地拒絕了。
可婆婆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她說這事,最後兩人因為這件事發生了口角。
嘉偉知道後,那股子守舊的思想又冒了出來,他認為是劉欣對母親的不尊重、不孝敬,不管怎樣都不能頂撞母親。
還對劉欣說,自己供她吃供她穿,有多少人羨慕都來不及,居然還在這裡跟自己的母親打架。
劉欣覺得不可理喻,和他吵了起來。
嘉偉一氣之下選擇跟劉欣離婚,「我家容不下你這麼不孝的人。
」
離婚,劉欣聽了雖然覺得寒心,但也感到這是種解脫。
於是,她快速和嘉偉辦了離婚手續,帶著孩子搬回娘家。
離婚後,嘉偉每天下班回來都吃泡麵、餅乾。
開始他覺得挺自在,可這種感覺越來越不好,屋裡到處都是垃圾。
一次,他倒垃圾時,才知道原來垃圾也有分類,這些不經意的小事其實都是需要用心做的。
他才體會到劉欣之前在家做每件事都是不容易的,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離婚兩個月後,嘉偉實在堅持不住了,他去了岳父母家,上門求和。
看見劉欣,他除了道歉、表達悔意,更告訴她:「家裡不能沒有你。
」
劉欣沒有馬上答應嘉偉,她沒有說話,害怕復婚之後又回到從前。
3.家庭中沒有誰更重要 只有分工的不同
從劉欣的講述中,我們知道她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放棄了社交的圈子,全心全意為老公、孩子服務。
她在一點一點地把自己交給家庭,可換來的卻是主動權和話語權的丟失。
換個說法就是無限地付出,沒有讓自己的家庭地位提高,反而越來越低。
人們總會用社會的評判尺度來衡量男人、女人對家庭的貢獻,好像只有賺錢的一方才能獲得更多尊重,不賺錢的一方即使為家庭貢獻再多,也得不到人們的理解。
劉欣和嘉偉就是這樣。
嘉偉對家的貢獻都在明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劉欣對家的貢獻更細緻入微,不易讓人發覺。
其實仔細想想,劉欣的工作瑣碎繁雜,帶孩子時不能完整地吃完一頓飯、不能完整地睡好一個覺,這些都是嘉偉不能體會的。
嘉偉覺得把錢花到位就可以了,沒有想過妻子的這些付出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嘉偉的媽媽作為女人,也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兒媳著想,而是不斷地往她身上施加壓力。
嘉偉應該好好反省,做到換位思考,他要明白一個道理:家庭中沒有誰的地位更高貴,只有分工的不同。
夫妻之間只有維護平等的關係才能讓日子長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