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一介宦官很難將手伸到兵部去,為了能不讓東林黨人插手遼東戰事,他在兵部里一陣扒拉,只有已經退休的兵部侍郎高第不是東林黨。
同年十月,天啟帝將高第召入文華殿,賜其蟒衣玉帶,任命他為兵部尚書經略薊遼。高第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已經退休的他會被派來趟這趟渾水。
孫承宗走了,高第來了,可顯然這位高經略對遼東戰事有自己的看法,對於袁崇煥固守寧遠這種穩紮穩打的方略嗤之以鼻。
上任的第二日,高第便火速下達了一條命令:遼東軍民全部撤入山海關內,不給賊人留一粒米,一顆糧。此令一出,三軍隨即拔營撤入關內。
袁崇煥的內心無比悲憤,他苦心構築的寧遠城沒有被賊斌摧毀,卻被自己人棄之不用。外有強敵環伺,可朝廷內卻是爾虞我詐,互不團結,這樣下去,大明豈非要亡於自己之手。
袁崇煥不甘心,他與高第據以力爭,他絕不後退,他要死守寧遠,哪怕死也要死在寧遠城。他說:
「寧前道,當於寧前為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袁崇煥堅信,他定能實現守住遼東的壯志,他也不是圖一時之勇,憑著他這四年來對遼東與寧遠的經營,他確信自己能夠打贏這場仗。
為了迎戰努爾哈赤,袁崇煥開始了層層部署,打出了手中的一張張王牌。
第一張牌,據守堅城。
首先,他命令手下士兵堅守寧遠城,他絕不會與努爾哈赤打野戰,後金賊兵若是攻來,便只能將這寧遠城的銅牆鐵壁啃下來。
第二張牌,紅衣大炮。
他將城外高山上的紅衣大炮破天荒地全部搬到了寧遠城的城牆上,他要以炮護城,以炮守城,炮在城在,炮亡城亡。
第三張牌,堅壁清野,清除內奸。
他命令祖大壽組織了鋤奸隊,每日挨家挨戶的搜查,只要發現陌生面孔,全部抓起來,就地處斬,寧可錯殺,也不放過。
而最後一張牌,則是袁崇煥的決心,他誓要與寧遠共存亡,不退後金,絕不還朝。
此時的寧遠城孤懸在關外,沒有任何支援,袁崇煥想,若是這戰失敗了,那他便用自己的亡魂獻祭在這遼東的土地上,讓山海關內的軍民看看,大明將士只可戰死。
努爾哈赤也看清了袁崇煥孤立無援的處境,要拔除這根眼中釘肉中刺,此時是最好的實際。
努爾哈赤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甲冑起兵,一舉統一了女真部落,創立了八旗制度,在大明的眼皮子地下野蠻瘋長。
史料記載:
女真滿萬,勢不可制。
在遼東,努爾哈赤憑藉著勢不可擋的八旗鐵騎,打下了自己的地盤。在薩爾滸一戰,他用四萬多人擊潰了明朝最為精銳的十二萬軍隊。
可努爾哈赤不知道,他即將面對的袁崇煥亦是戰場上的雄獅,讓他在寧遠城一戰孤軍敗走。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帶著他的二十萬八旗鐵騎披堅執銳,浩浩蕩蕩而來,攻打僅有一萬人駐守的寧遠城,寧遠大戰爆發。
袁崇煥站在城牆上,看著洶湧而來的八旗鐵騎,振臂呼道:「勇者生,弱者死!開炮殺敵!」
隨著一聲令下,寧遠城頭的紅衣大炮一一點燃,沖天的火光伴隨著一聲聲巨響砸向了後金士兵,炸聲轟隆,將八旗鐵騎炸得粉碎,無數後金士兵命喪寧遠城下。
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
努爾哈赤不曾想到,曾經創造無數輝煌的八旗鐵騎居然會飲恨寧遠城,這是他從未有過的失敗。
到處都是銷煙和廝殺聲,透過靄靄的血霧,他看到一個人站在寧遠的城頭上,手中不斷揮舞著寶劍,發出一聲聲命令,他雖然聽不懂,可也知道眼前的人不容小覷。
眼見八旗鐵騎傷亡慘重,即便士兵們前仆後繼,奮勇搏殺,可寧遠城如定海神針般沒有絲毫動搖,眼前那個揮舞著寶劍的身影不斷浮現,他要碎牙齒,只能下令退兵。
寧遠大戰勝利了!這是九年來的第一場勝利,百姓和朝廷都看到了希望。
努爾哈赤兵敗後,身受重傷,沒有攻下寧遠城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此後,努爾哈赤的傷勢一直未能痊癒,七月間到清河溫泉療養,最後死於返回瀋陽的途中。
努爾哈赤是戰場上的一頭雄獅,寧遠戰敗是他征戰生涯絕無僅有的一次,他也許到死也沒看清袁崇煥,為何他一來,八旗鐵騎就敗了。
努爾哈赤死後,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改國號為清,他要承繼父親的遺志。可是,此時的滿清面對著重重困難,政權不穩,經濟凋敝,遼東又發生了大饑荒,沒有軍需補給。
他雖有心要大展雄圖,卻也不免被這些問題掣肘,只能轉攻為守,希望能與明廷議和來爭取時間,扭轉不利的局勢。
而袁崇煥這邊,在經歷了寧遠大戰後,關寧錦防線的防禦工事被摧毀殆盡,想要恢復成戰前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
雖然袁崇煥與皇太極是敵手,可在議和這個問題上他們不謀而合。
明廷對議和向來都是敏感的,袁崇煥的提議很快就遭到了大臣們的否決,彈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飛到了天啟帝的書案上,可袁崇煥仍然力排眾議,堅持議和。
可是,在議和過程中,雙方的條件怎麼也談不攏,既然談不攏,那就只有打了。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帶領八旗鐵騎突襲錦州,袁崇煥再次率領大明遼東戰士與其展開大戰,這次,仍然以後金慘敗告終,史稱「寧錦大捷」。
勝利後,袁崇煥向朝廷報捷: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於奴戰,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一戰挫之。
天啟皇帝看後十分高興,回復袁崇煥道
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兩次戰爭的勝利,讓大明士兵與朝堂一掃陰霾,士氣大振,而最大功臣非袁崇煥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