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畫像)
按制,外任武將沒有賜花翎之先例。但康熙還是滿足了施琅的乞求,詔令「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勛,賞翎弗及、以澤後世」。可見,在大臣們的眼中,一支花翎遠比封侯拜爵還要重要。
雖然獲賞花翎十分艱難,但也有幸運兒在不經意間就中了頭彩,意外地獲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這份榮譽。
道光年間,清廷在平叛新疆時,活捉了叛將張格爾,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報到來時天色已晚,兵部官員們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只有一位綽號為「寒傖翁」的官員尚未離去,因此他成了報捷的不二人選。
當「寒傖翁」輾轉將平叛捷報報呈道光時,道光喜出望外,當即下詔:「賞戴花翎,著軍機處行走。」他由此成為了獲賜花翎最輕鬆的人。
後來,隨著清朝的敗落,出現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開始捐例花翎需白銀一萬兩,藍翎也要5000兩,而且還可以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個別富商在捐出足夠的銀兩後,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發展到後來,花翎的身價暴跌至200兩,這時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榮耀,賤如隨意買賣的商品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會典事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