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座秦墓讓專家欣喜若狂的,正是文字。在棺內的淤泥內,專家們發現了大量的竹簡,雖然大部分已殘斷,但經過清理、復原,仍舊有813枚秦簡!
後來,經過專家們翻閱資料,進行核對、查驗,這些竹簡的內容被記錄下來,這些竹簡來自五本古籍,分別為《歸藏》、《效律》、《政事之常》、《日書》、《災異占》。其中,《歸藏》簡有394枚,約4000餘字,正是依託這些文字中,並聯繫後世文獻,專家們發現了嫦娥奔月的「真面目」。
原來,在《歸藏·歸妹》中有這樣的記載:「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母死之」。
這後面雖然殘缺了一個字,但在古漢語中,「娥」通「我」,於是,專家考證出,文中的「姮我」就是「姮娥」,文章後面缺失的文字為藥。
而這段文字講述的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嫦娥奔月。
「嫦娥」被稱為「姮娥」在古籍中有跡可循的。例如,《淮南子》中就記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脫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雖然嫦娥化成蟾蜍,和如今出塵冷清的月宮仙子形象不符,但這也算是嫦娥傳說的前身了。
而姮娥變嫦娥,其實是因為西漢文帝時期為避諱皇帝的劉恆的名字,所以這位仙子才變了名字。
如果說只記錄了姮娥的名字,這秦簡併不稀奇,但出土的竹簡還有一段有關嫦娥的記載,中間的字為「奔月而枚占」。這枚殘缺的古籍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奔月之後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