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何擺個席、請個客,就能繳了悍將的軍隊?

2024-05-06     花峰婉     反饋
3/4
比較靠譜的解釋,就是所謂的「杯酒釋兵權」,其實是被後世文人過分誇大,或者互說戲劇化了。

最大的誤解在於,我們其實誤會了「釋兵權」的含義:那些曾經跟隨趙匡胤出生入死的功臣,並不是被完全收走了兵權,而是由禁軍大將調任地方,出任節度使。

有人可能覺得,從禁軍將領調任地方,難道不是明升暗降麼?還真不一定。事實上,從五代開始,皇帝們登基後往往都會將自己親信將領,調至地方任節度使一職。

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的部下郭崇韜,就曾經急不可耐地上書皇帝,要對方兌現早年間「許卿一鎮」的諾言。一方面,這是皇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掌握;另一方面,皇帝也是為了籠絡和報答這些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畢竟這些將領提著腦袋跟著干,也是想著要吃香喝辣的。

從這一點上來看,以功臣為節度使,本就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慣例,趙匡胤至少在明面的人事調動上,步子並沒有邁得很大。

但這還不算完,宋朝之所以能夠走出五代武將亂政的怪圈,是依靠趙匡胤在制度上的一系列設計。其實,早在將這些將領派至地方充任節度使之前,趙匡胤就已經開始了一整套針對地方的組合拳。

首先是削弱地方的行政權。

將節度使兼領支郡的權利收歸中央,又派遣文臣出任各地知州、知縣。為了防止這些文官和節度使沆瀣一氣,他還特別規定這些地方官要三年一換,這樣就基本杜絕了節度使在地方上建立派系的可能。

趙匡胤的第二招,則打在了地方財政上。

從唐朝中期開始,稅收就開始施行兩稅法,又或者說兩稅三分法。

所謂的「三分」,就是將收來的稅賦分為三部分,分別稱為上供、送使、留州,除了「上供」部分以外,其他部分都被節度使把控。這種情況下,富得流油的節度使自然成了朝廷的威脅。

趙匡胤的解決思路,是下令設立各路轉運使,專門負責財稅的轉運,各州除了留下極少部分用作日常管理經費外,所有的錢糧物資都要送到京城統一調配。這樣一來,朝廷就將各地財政大權摟了回來。

最後一刀,趙匡胤砍在了兵權上。

公元965年8月,趙匡胤下令從各州選拔精銳士兵補充禁軍。為了挑選合適兵員,他甚至親自挑選身強體壯的士兵當做「兵樣」,讓各地以這種標準輸送士兵進入禁軍。

而那些沒被挑選進入禁軍序列的地方部隊,則改編為所謂的「廂軍」。所以北宋到了中後期,除了京城開封,以及與遼、西夏接壤的邊境部隊外,其餘地方上的軍隊,基本來說沒有什麼戰鬥力。
奚芝厚 • 1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6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福寶寶 • 43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2K次觀看